说书吧 > 历史军事 > 纵横初唐 > 正文 第29章 年华轻转 岁月无声(九)

正文 第29章 年华轻转 岁月无声(九)

推荐阅读: 情欲超市   小雄的故事   电车里的日日液液   儿媳妇   都市偷心龙爪手   乡野欲潮:绝色村嫂的泛滥春情   人生得意须纵欢   万界神主   少年啊宾全文   总裁爹地宠上天   快穿之名器尤物   我的美味儿媳   都市皇宫   交换的妻子   极品好儿媳  

    自东汉末年以后,唐初儒学内部宗派林立,战乱四起,儒家经典散佚,文理乖错。魏晋南北朝时期,国家长期分裂,经学也逐渐形成了南学c北学之争。再加上儒学内部宗派林立,各承师说,互诘不休,经学研究出现一派混乱局面。

    隋唐以后,亟需整顿混乱的经学,由朝廷出面撰修c颁布统一经义的经书。太宗皇帝下令召集当时一些著名的儒士共同撰修《五经正义》,因国子祭酒孔颖达年辈在先,名位独重,故由他负责此事。

    《五经正义》撰成于贞观十六年,太宗下诏曰:“卿皆博综古今,义理该洽,考前儒之异说,符圣人之幽旨,实为不朽。”付国子监施行,赐孔颖达物三百段。

    《五经正义》编成后,太宗皇帝虽给予很高的评价,并欲施行。但有太学博士马嘉运撰文,“驳正其失,至相讥诋。”主要指出《五经正义》“颇多繁杂”,还有类似“彼此互异”,“曲徇注文”,“杂引谶纬”,甚至沿袭隋人旧说,不作甄别等问题。据说当时诸儒观之,“服其精,”“亦称为允当。”因此,“有诏更令裁定,功未就。”

    永徽二年,朝廷诏中书门下与国子三馆博士c弘文馆学士考正之,于是,尚书左仆射于志宁c右仆射张行成,侍中高季辅就加增损,后又经马嘉运校定,长孙无忌c于志宁等再加增损,于永徽四年颁行。

    孔颖达等撰《五经正义》时,调和毛郑两家之说,作为《诗经》的注。又用刘焯《毛诗义疏》c刘炫《毛诗述义》为底本,再加疏解,撰成《毛诗注疏》,即《毛诗正义》。

    《五经正义》经官方颁定后,明经取士,以此为准。从此以后,士子诵习儒经及应试,必须严格以《正义》的义理为依据,不得另立新论。

    然则崔三郎于博陵崔氏考校时所解《礼记》之《大学》c《中庸》二篇之句时,与孔颖达诸贤所注之《礼记正义》中所解看似差不多,只是释义用词稍有不同,大致解法是一致的。然而仔细比对之后,会发现崔三郎的解法居然更为简洁明了,某些细微之处甚至是要优于《礼记正义》的。尤其是他以白话释义,更是见解新颖c解释清晰。给人的感觉就是,他这种解法更为实用c高级。

    这个发现让一些个钻研经书的大儒惊愕不已,这,难道说区区九岁小儿在经书方面的研究已超过先贤孔仲达了?还是恰巧他只是对这二篇颇有心得?还是相信是后者吧,若是前者实在不敢想象至于他有关“有教无类”的一大段以及引出的“吾心就是宇宙c心即理,心外无物。”更是发人深思,并因此引发了争论。这种争论只在小范围内辩解,但其影响力却是巨大的,暂且按下不提。

    总之,《三郎文集》犹若霹雳般在大唐文坛炸响,崔如英之名亦如生了翅膀般迅速传开。

    文集中包含了六首诗与释义辩答,就诗而言,首首都属上乘,其中有一首以中秋月为主题的诗亦是不可多得。

    是日,天空作美,正是秋高气爽好时节。夜色朦胧,秋风微凉,繁星闪烁,明月高悬。

    “崔氏宗祠”前,设大香案,摆上月饼c西瓜c苹果c红枣c李子c葡萄等祭品,西瓜切成莲花状,月亮神像置于月亮所在的方向,红烛高燃。

    参祭者皆深衣c袍衫c直身,参祭者正坐于祭者席上。执事c赞礼就位。赞礼唱:“祭月”。主祭出位,到奠席前,跪于席上赞礼唱:“三上香”。执事递上三支香,主祭在蜡烛上点燃,向月神鞠躬,再将香插于香炉中。如此三次。赞礼唱:“三祭酒”。执事斟满酒爵,递给主祭,主祭将酒洒在席前的地上,再将酒爵放到祭桌上。如此三次。执事递上祭月祝文,主祭借月光与烛光,对着月亮展开诵读。:

    “庚寅仲秋,夜风拂凉。太阴之灵,皓皓当空。乘风而出,中天乃赫。列宿掩缛,长河韬映。冰蟾玉洁,灵桂馨芳。皎然若镜,冷隽如冰。九霄之望归,群星所拱依。环山浩渺,云海幽冥。升清质之悠悠,降澄辉之蔼蔼。擅扶光于东沼,嗣若英于西冥。与江湖以幻影,隐烟雾于无形。引玄兔于帝台,邀素娥出后庭。

    夫阴晴之化,六爻之合。太阴之象,七政之尊。圆缺之变,八卦之论。素娥之居,蟾蜍之魂。春梳柳丝,夏蕴荷露,秋冻菊霜,冬凝梅冰。告农家以时令,命沧海以潮声。映五湖之波涌潮汐,泻九州之露冷霜清。照万千之山河,揽百代之风情。

    时值秋暮,有兔茕茕,吴刚折桂,嫦娥飞升,阆苑深处,广袖缤纷。龙之传人,惟斯有情。

    华夏文明,百代传承,千载之礼,万年不易。重拂仙袂,誓振礼纲。汗青永记,皇汉之殇。广寒阆苑,酹酒一觞。营营祷兮,在彼之庭。

    今宵长空浩荡,气清天朗。遥望蟾宫,昂首苍黄。灯火此时,万户既瞻。仙宫泰乐,世道康宁。敬拜素娥,启佑家国。尊崇自然,不忝神灵。罔有怠懈,无负良辰。秋思乡情,向时何缺,此夜何盈?赞今日之清平,庆今宵之团圆。

    逢盛世而觞樽,礼敬天地。祷国运昌盛,祈乎斯文。谨荐于太阴之灵,诚拜于斯。

    惟贤惟古,渐远渐茫。南山峨峨,扬子汤汤。华夏儿女,正冠理裳。竭诚顶礼,感念上苍。敬拜素娥,启佑家邦。仙宫泰乐,世道宁康。理修大德,文运隆昌。逝者已矣,蟾月呈祥。辉增我辈,仪举宏彰。兹呈斯文,饮地横觞。祀於神灵。伏惟尚飨。”

    念罢,主祭将祝文和月光纸放到席前小盆中,焚烧。

    赞礼唱:“拜月拜一兴一拜一兴一平身”主祭及参祭者一起向月神行“再拜”之礼。

    赞礼唱:“从献”。主祭离开奠席,参祭者按照长幼之序依次到奠席前,跪,上香,然后向月神行拜礼一次。直至所有参祭者一一拜完。

    赞礼唱:“礼成”。

    至此,中秋祭月仪式完成。

    主祭持切刀,将月饼人口数均匀分切,每人一份。西瓜每人一瓣,水果自取。

    撤掉祭桌,在月下布设中秋家宴,赏月c宴饮。

    圆月投影落在池塘水中央,粼光轻柔。细柳摇曳,朦胧婆婆。月华如年华,轻转无声,只在细诉千万年的亘古不变。

    广场上整整齐齐设了百多张几桌,名士云集,高朋满座。

    此宴与雅集类似,多有以文佐酒之意。

    曹子建尝言:“昔日游处,行则连舆,止则连席,何曾须臾相失。每至觞酌流行,丝竹并奏,酒酣耳热,仰而赋诗,当此之时,忽然不自知乐也。”

    东晋则有曲水流觞饮酒赋诗之创举。

    竟陵王子良开西邸,招文学,萧衍与沈约c谢朓c王融c肖琛c范云c任昉c陆垂并游焉,号曰‘八友’。永明末,盛为文章。吴兴沈约,陈郡谢朓,琅琊王融,以气类相推毅。汝南周颙善识声韵,约等文皆用宫商,以平上去入为四声,以此制韵,不可增减,世呼为‘永明体”。其中一些骨干齐亡后仕梁,遂有“齐梁体”。

    崔氏中秋宴席自非雅集,宾朋举盏,把酒言欢。

    一番杯觥交错,月过柳梢头。当中那席,崔翰举杯起身,朗声说道:“皓月当空,清风徐徐,如此良辰美景,诸位,可有诗文佐酒乎?”

    中秋吟诗赏月,本是文人雅事,此时此景,又怎会无诗?

    席中后辈俊彦居多,年轻心性,自是不知低调为何事,一听崔翰之言,莫不跃跃欲试。其实,早知今夜有赏月吟诗这一环节,有心者自然早有准备,虽不致于寻找捉刀手舞弊,却也少不得拿出诗文求贤者斧正,真正要放在此时所用的,定是几经雕琢的得意之作。只是,下午经义考校时,二房的如英小郎君表现的实在太过惊艳,那首《湘灵鼓瑟》往那一摆,便似巍巍大山压顶,叫人几要窒息。此时虽说是以诗佐酒,但终究会有高下优劣之分,不免有些踌躇,纷纷望向与几个小郎君c小娘子同席的崔三郎,看他是否要拔这头筹。只是等了良久,那俊美少年仍自与同席言笑晏晏,并无甚动作。有的人按捺不住,起身凑到摆设了文房用具的案几处,研墨挥毫起来。既有人带了头,余者也纷纷各自去录写早先准备好的诗文。

    广场上的桌席是八条案几围成一桌,崔如英这一席坐了卢照容c王助c崔如玉c崔梓歆c李英如c李姓小娘子兄妹,正好八人,男未弱冠,女未及笄,嘻嘻哈哈很是热闹。

    “三郎,你怎么不过去录诗呢?”那李姓小娘子双颊绯红,也是饮了酒水的。

    “没诗呢”崔如英摆摆手。那李姓兄妹适才二姐介绍了,兄长八郎君李旭轮,小妹九娘子李令月,却不是赵郡李氏的,而是陇西李氏人士,现下住在京城。崔如英听得这二人名字,感觉甚是耳熟,或是喝了酒,有点微醺,一时间没想起来,便没多想。

    新人新事

    (本章完)

    小说阅读_www.shuoshuo520.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