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书吧 > 历史军事 > 纵横初唐 > 正文 第27章 年华轻转 岁月无声(七)

正文 第27章 年华轻转 岁月无声(七)

推荐阅读: 情欲超市   小雄的故事   电车里的日日液液   都市偷心龙爪手   洪荒少年猎艳录   交换的妻子   老王退休的幸福生活   龙族Ⅴ:悼亡者的归来   上门龙婿   手术医生开外挂   国士枭雄   普通人末世计   御龙系列之独宠小娇妻   大雄生化游戏  

    这是个诗的国度。

    如果说诗歌是中国文化历史中,不可以缺的瑰宝,那么唐诗就是诗歌这顶华丽王冠上最璀璨的那颗明珠。诗歌自先秦起就已经流传开来,经历了春秋战国时期一段时间的落寞,终于到了唐朝时迎来了自己的最顶峰。

    入唐初三c四十年间,诗坛上依然弥漫着“以绮错婉媚为本”的梁陈宫掖之风,即使雄才大略的太宗李世民也未能尽免。只有极少数诗人,如追慕晋宋间质朴率真余韵的王绩,他摆脱羁绊,自拔流俗。

    当今大唐有“王杨卢骆”:王勃高华,杨炯雄厚,照邻清藻,宾王坦易,子安其最杰乎?调入初唐,时带六朝锦色。四人之中又各有偏重,王c杨以五律见长,卢c骆擅长七古。承前启后c继往开来。

    王子安,写文章之前,把笔墨纸砚准备好,饮酒后蒙被而睡,醒后一挥而就,不改一字,时人称为“腹稿”,他的诗清新自然,一篇之中常有警句,有如奇花异草杂缀在幽谷之中,使人百读不厌。

    杨盈川,文思如悬河注水,酌之不竭,既优于卢,亦不减王。其以边塞征战诗著名,所作如《从军行》c《出塞》c《战城南》c《紫骝马》等,表现了为国立功的战斗精神,气势轩昂,风格豪放。其他唱和c纪游的诗篇则无甚特色,且未尽脱绮艳之风。

    卢照邻工诗,尤其擅长七言歌行,对推动七古的发展有贡献。杨炯誉之为“人间才杰”。代表作《长安古意》,诗笔纵横奔放,富丽而不浮艳。

    骆观光,七岁能诗,有“神童”之称。四杰中他的诗作最多。尤擅七言歌行,名作《帝京篇》为初唐罕有的长篇,当时以为绝唱。

    此四杰也,瑜亮芬芳。

    当今之因为注重诗律,与时下的科举选仕制密切相关。

    常科一年一次,除了已废除的秀才科,有明经c进士c俊士c明法c明字c明算等五十多种。其中以进士科为重。而进士科所考内容中,诗赋所占比重最大。

    科举考前实行行卷制度,即考生在考试前把自己的诗文编辑成册,送给有名望的人,以此来宣传自己,提高自己中举的几率。行卷制度说明,科举考试不是一锤定音,需要有名声来支撑,而名声需要一个人长时间的积累,因此,如果想中举,在考试之前,就要打出自己的招牌,让别人熟知。

    博陵崔氏自也不甘落后,此次考校大会最后一项便是诗作之比。

    先前,明经c明法c明书c明算诸科都已考校过。原本,在明经c明书两科,崔昇c崔汲崔潜二兄弟及崔如玉数人表现优异,来年常科,若是试举明经c明书二科,必是可以通过的。不曾想,临了临了却有崔如英异军突起,风头直压先前答问之人,给人的感觉便是,这才是真正的博学强记c通晓经文,与之相比,崔昇等人也未见得如何突出了。

    场中自有不服者,尤其是一些个自认精于诗文的人便起了好胜之心,暗想着要在最后的论诗环节挫一挫崔如英的威风。

    嗯,这其中不包括崔如玉。有关于这些日子,他这个感觉“陌生”的弟弟的所作所为,言之凿凿,不由得他不信。若论诗文,这满屋子的人谁写得出《咏柳》来?“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真真是精妙好句,令人心生高山仰止之感,咏柳诗写到这,怕是别人是不好写了,珠玉在前啊。哦,对了,三郎作的那几首诗还未宣传开来,怕是没几个人知晓他是精善诗文的。这最后的比诗,定是有想着要压他一头的吧。三郎只要拿出写《咏柳》一半的水准来,这屋子里也定是无人能及的。想想真是有些期待呢。

    而如崔昇,倒是谈不上不服,只是心有不甘。他有大志向,期待着从是日起能一飞冲天,却不想让崔如英压了风头,心中并无沮丧,倒似熊熊大火心头燃起,斗志昂扬。崔氏大房,他这一脉较为闻达:祖父崔综,长安县令;父亲崔慎,胡苏县令;大叔父崔行功,吏部郎中;二叔父崔行简,曾官刑部员外郎;三叔父崔行整,曾官雍州录事参军兄长崔如暐,更是人中龙凤:年轻时以学行著称,深受叔父c时任秘书少的监崔行功器重。龙朔二年,考中明经科,数年时间便累迁至库部员外郎,仕途通达,前途无量。

    父亲去世的早,幸好还有母亲c长兄在,撑起了这一家子。长兄有今日成就,母亲卢氏功不可没,在长兄为官之初,便谆谆教诫儿子为官务必清正,不搞非理所得,尝有一番训子之言发人深省——

    吾见姨兄屯田郎中辛玄驭云:“儿子从宦者,有人来云,贫乏不能存,此是好消息。若闻资货充足,衣马轻肥,此恶消息。”吾常重此言,以为确论。比见亲表中仕宦者,多将钱物上其父母,父母但知喜悦,竟不问此物从何而来。必是禄俸馀资,诚亦善事;如其非理所得,此与盗贼何别?纵无大咎,独不内愧于心?孟母不受鱼鲊之馈,盖为此也。汝今坐食禄俸,荣幸已多,若其不能忠清,何以戴天履地?孔子云:“虽日杀三牲之养,犹为不孝。”又曰:“父母惟其疾之忧。”特宜修身洁己,勿累吾此意也。

    长兄已立,自己也要争气,他日定要天下闻名c光大门楣,崔昇如是想。

    如他这般想法的人并不少,且憋着一口气要脱颖而出。

    诗是试帖诗,题目是《湘灵鼓瑟》,半个时辰内交稿,依省试法。省试诗有其特定的格式,要求为五言律诗,六韵十二句,并限定诗题和用韵。由于省试诗限定了题目和内容,又对声韵要求十分苛严,此类诗鲜有传诵人口的佳作。

    族内考校,试题自是不可能会泄露,但见数十名后辈学子大多在凝眉思索,几个颇有诗才的面色从容,大概已有腹稿。要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写就佳作不太可能,唯期望自己能超常发挥,胜人一筹可也。

    孰知约莫一盏茶的时间,便有人搁笔交卷,行礼先行离去。不是别人,正是先前有惊艳表现的二房庶子c三郎崔如英。

    自有人将崔如的诗卷呈至上首诸位大人。安平房崔翰接过去,看完后递与大房的崔翱,如此传了一遍。又有书记员飞速誊写抄送隔壁屋。

    正要提笔的崔昇怔了怔,心下苦叹:如此之快,想来诗文是差不到哪去的。当下弱了争强好胜之心,静下心来运笔仔细写着。余者或有不服者,愈发的急躁起来,已是中秋时分,亦是汗透衣背。面红耳赤者亦是有之,犹若科场。

    其实上首诸人见了崔如英那首试帖诗,因其余人尚未作答完毕,不好多加评论,但心中俱想:有此一诗,余诗皆可不阅也。

    隔壁屋自是无此顾虑的,依旧是王博士先看了,阅后久久未言,末了,叹道:“结自有神助,亦先有“湘浦”c“洞庭”二句,故接“曲终”c“江上”,觉缥缈超旷,云烟万状,吾谓此四句皆神助也。至“流水”c“悲风”,原系曲名,紧接“曲终”,真是神来之笔。”还忘不了问旁边那人:“此诗如何?”

    那人亦是赞叹不已:“曲与人与地胶粘入妙。末二句远韵悠然。”

    东首那头,郑仲言如是言:“题境惝恍,非此杳渺之音不称。”

    旁边王助点头道:“先虚描二句,即点明题之来历,最工稳。结得渺然,题境方尽。“曲终”非专指既终后说,盖谓自始至终,究竟但闻其声未见其形,正不知于何来于何往,一片苍茫,杳然极目而已。题外映衬,乃得题妙,此为入神之技。”其兄金玉在前,他自不会败絮在后,亦是少有才名,对于崔三郎这首诗也是心悦诚服了,心中不免拿之与三兄所作相比,或有不足,然最后二句实在是太缥缈不尽了,犹若神助。

    “落句真是绝调,读至此,叹有神助。”郑仲言似乎听得王助心声,作此评语,叹道:“三郎大才,吾不如远矣。”

    王助微微点了点头,却没出声。其实他亦觉不如远矣,只未有气馁,反是暗下决心,他日定必不会堕了王氏名望。

    而那边厢崔梓歆娇容红润,犹饮甘泉仙露,心情舒畅无比:是三郎哦,这首试帖诗是三郎一盏茶的工夫所作,试问有谁能有此才?要知道,三郎才九岁。九岁哪,“神童”若骆观光c王子安,九岁能作此诗否?嗯,我是她二姐,不可“得意忘形”了。三郎不喜欢说“淡定”与“低调”么,对,要淡定,要低调——可是,她脸上的喜悦却是怎么也掩盖不住。

    李英如微微低着头,一言不发,不知在想些什么。

    那李姓小娘子眨了眨眼,与身旁黄裳少年说道:“八哥,这崔如英似乎很厉害呢,父亲和母亲一定会喜欢他的吧。”

    黄裳少年“嗯”了声,嗡声嗡气,显然不善言辞。

    李姓小娘子托着下巴,自言自语:“湘灵有灵,真想去看看呢。”

    诗的国度

    (本章完)

    小说阅读_www.shuoshuo520.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