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书吧 > 科幻小说 > 女配步步荣华(穿书) > 第35章德与法(不喜欢请勿入,购买需谨慎)

第35章德与法(不喜欢请勿入,购买需谨慎)

推荐阅读: 情欲超市   小雄的故事   都市偷心龙爪手   秦可卿朱怀镜   人生得意须纵欢   豪门秘史   妇科男神医   少年啊宾全文   都市皇宫   交换的妻子   极品好儿媳   福艳之都市后宫   总裁被压记   伪装学渣   人鳗  

    靖北侯说完最后一句话后, 也不理瘫在一旁的老太太, 径直走出了泰安堂。

    回到正房后, 靖北侯看着屋里的妻子和女儿, 冰冷的心逐渐回暖,虽然他这辈子没有母亲的疼爱,但是他有美丽大方的妻子,玉雪可爱的女儿, 两个聪明懂事的儿子,有着幸福的家庭,这也就足够了。

    “母亲思念父亲, 你让人将泰安堂改成佛堂,供母亲给父亲祈福。”靖北侯说出自己的决定, 他相信以自己妻子的手段,靖北侯府的事情就没有能瞒过她耳目的。

    “我知道了。”大太太点头, 没有反对,这个决定她还算满意。

    “那杨宛清呢”解决了老的, 这还有一个小的呢

    “妹夫刚刚接到任令,说是要回京述职,以后就留在京中了, 大概一个月后就会到京, 还请夫人再照顾杨宛清一个月。”靖北侯想到杨家的回信,对着大太太好声道。

    “一个月倒也行。”大太太道“只是这一个月她除了是出不了东跨院的门的。”

    “理当如此, 就让她禁足在东跨院。”靖北侯知道自己妻子的为人, 这一个月定不会在衣食方面亏待杨宛清, 至于禁足东跨院,就算是妻子不说,他也打算这么做。

    靖北侯和大太太对老太太和杨宛清的处置达成一致后,又看向一旁的女儿,让自己的神色放温柔,道“我知道,我们阿华是个好孩子,你祖母年老糊涂了,她平日里说的话,你不要往心里去,若是有什么不快的,就告诉阿爹,阿爹替你分说。”

    “祖母是长辈,我自然不会和长辈计较。”随后又娇俏地对着靖北侯道“我就知道,阿爹最疼我了。”

    “阿爹不疼你疼谁啊”靖北侯听到女儿撒娇的话,原本阴沉的脸上也露出了笑容。大太太看着父女二人其乐融融的氛围,勾了勾嘴角。只要丈夫拎得清,婆母再糟心,日子都好过。

    靖北侯又考教起女儿最近一段时期的功课来,脸上不由露出了满意的笑容,“看来还是萧太傅厉害,这段时间长进很大。”

    “师父学识渊博,各种典故信手拈来,字字珠玑,听了这段时间的课,让女儿受益匪浅。”虽然上课的时间不长,但是她每次都获益匪浅。

    靖北侯勉励了一番后,对着女儿道:“你明天还要去萧太傅那里听课,如今时间也不早了,赶紧回去休息吧。”

    陆若华知道父亲和母亲之间有事要谈,便起身告辞了。

    靖北侯看着女儿离去的背影,握住身旁妻子的手道“这些年,让你受委屈了。”

    “夫妻本为一体,说什么委屈不委屈的。”大太太回握住靖北侯的手。

    “再者,我受些委屈没有什么,可是阿华从小就没有祖母的疼爱,老太太如今又做出这样的事情,恐怕阿华会寒心的。”大太太说到这,又宽慰道“幸亏阿华是个宽心的,也不在意这些。”无论是老太太之前对二姑娘和六姑娘,还是如今的杨宛清,阿华都是泰然处之,虽然她宽慰阿华的懂事,但是也心疼女儿。

    “那我们就更疼阿华一点。”靖北侯温声道。两个儿子是男子,不用常在老太太身边,受不了什么委屈。但是女儿不一样,靖北侯想到这些年老太太对女儿的冷待,心中的冷意更甚。他的母亲不善待他的女儿,又凭什么要求他善待杨宛清。

    “好。”大太太应道,随后又想到什么,对着靖北侯道“对于女孩来说,没有什么比嫁人更重要的了。如今阿华和周家的婚事已经退了,咱们是时候该给阿华物色人家了。我跟你说,这事你得放在心上,将眼睛擦亮了,这好男儿本就没有多少,你可要留心,不要等看好的人选被人抢了才后悔。”

    靖北侯一想到女儿以后不知道要嫁给哪个混小子,脸就又阴了起来,但还是在妻子的殷殷嘱托下,黑着脸答应了。

    第二日,陆若华收拾好东西后,便前往萧府而去。进了萧太傅的书房后,陆若华看到书房中的晋王,愣了一下后,才恭敬地对二人行礼。

    萧太傅考教完功课后,满意地点了点头,对着陆若华勉励了几句。

    一旁的晋王笑着赞道“早就听闻太傅对县主这个女弟子颇为满意,今日一见,果然如此。”

    “殿下说得不错,纯安天资聪颖,又刻苦好学,确实是个不错的弟子。只是可惜了”可惜是个女儿身萧太傅一脸遗憾地看着对面的陆若华。

    陆若华经常被自家师父拿这个眼光看着,早已习惯。但是却听到晋王顺着萧太傅的话赞了又赞,就是她这么自恋的人,都有些不好意思起来。谁说晋王高冷的,这分明是个花式夸人小能手吗。

    萧太傅和晋王说了会儿话后,想着今日晋王的来意,又想到自家弟子对事情往往有着不一样的见解,便道“你最近也上了不少课,读了不少书,我今日有一议题,想要听听你的看法。”

    “师父请说。”陆若华恭敬地答道,这么些天,还是第一次师父向她问策。

    “何以治国德乎法乎”萧太傅问道。

    陆若华听后心中一惊,不是因为这个题目太大,她回答不上来,而是因为这个题目是朝中如今最热门的话题。前段时间,朝中崇尚法家的朝臣提出要重修律例,让天正帝崇尚依法治国。本来是件好事,但是这些尚法的人隐隐有排斥儒家以德治国的意思,甚至用起晋代葛洪的话,这位是历史上极力主张刑罚之治的人。朝臣中有人引用他的那句“仁者,为政之脂粉;刑者, 御世之辔策 。”,此话一出,引起了朝中儒者的群愤,群起而攻之。

    儒家向来以德治国,讲究德治,而法家讲究法治,本来两家的理念就不合,如此一来,两者的矛盾彻底被激化,如今朝堂上正为以德治国,还是以法治国争论不休呢。

    这可是今年最热门的话题,有人甚至押题今年的秋闱或者是明年的春闱就考此题呢。

    “既然师父问策,那纯安就斗胆说说自己的看法。”陆若华对着萧太傅和晋王行了一礼后,直言道“周公鉴于殷商的灭亡,提出了敬天保民的主张,认为应当施行德政。皇天无亲,惟德是辅。民心无常,惟惠之怀。为善不同,同归于治;为恶不同,同归于乱,可见周书一书中对于周朝奉行德治的主张,也开启了德治的先河。”

    “孔子尚周礼,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将人治和德治结合寄来,认为只有君主的贤明,才能推动国家的治理。儒家的德治主要着眼于统治之术和治民之策,认为必须是有德之人才能执政。”

    “可是儒家只是推崇德治,并没有放弃法治。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儒家只是更多的将德治临驾于法治之上。在更多的儒家人心目中,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这是在强调,必须是有德行的人执法用法,才能让国家长治久安。”

    “儒家虽然推行德治,但是并不排斥法治,只是不治与德治相提并论,让德治高于法治。纯安觉得若是有儒家之人不同意施行律法,就应当回去再读读圣贤之书。”

    萧太傅听后,却是笑了,“你能看明白,可是有的人却是看不明白,自以为自己读了几年的书,就能读懂圣贤理论了,实在是荒谬。他们很多都是在曲解圣人的意思,你今天的这几句见解,倒是没有废了我这些天的功夫。若是你像他们一样曲解圣人之语,我就要好好罚你了。”

    “说完了儒家,那法家呢”晋王黑黝黝地双眸发亮一般,看着面前的女孩,“刚才听了纯安对儒家的点评,实在是大善,不只是纯安对于法家之论怎么看”

    “法也,刑也。自齐桓公时的管仲起,便开启了法治的先河。管仲认为,法度建立,就不可巧以作伪,权衡立,就不能欺以轻重,故国家最重要的就是立法度。管仲凭借对法的崇尚,帮助齐恒公成就霸业。而历史上最为著名的立法者,莫过于商君,商君认为法任而国治矣。直到了韩非子,法家的思想趋向成熟,但是韩非子也将法治与德治对立起来。”

    “他说;夫圣人之治国,不恃人之为吾善也,而用其不得为非也。恃人之为吾善也,境内不什数;用人不得为非,一国可使齐。可见,在韩非子看来,人本身的善良是很少的,正像天下少有自直之箭和自圆之木一样,所以治国一定不能依靠人治,德治,要远智能,束以法度。”

    “自韩非子之后,法家的杰出代表也有不少。法能约束人的言行,一个国家必然要设立律法。法能强国,从管仲到商鞅,法家人扶持了一代又一代强大的国家,所以,法家的作用不用我说,师父和晋王也能够明白。”

    “法能强国,一个强大的国家成立不然离不开一部完整的律法,只有依法治国,天下才有公公正可言。天下百姓才能依照律法,有伸冤的希望。所以,在纯安看来,律法必然要修。”

    “如此说来,你偏向法家”萧太傅问道,他倒是没有想到自己身为一代大儒,所收的唯一的女弟子居然崇尚法家。

    陆若华却是摇了摇头,继续道“我并不偏向哪一家。德治和法治都有利有弊。”

    萧太傅有些惊讶,好奇地问道“这怎么说”

    “德治的优点在于强调君王的道德修养对于国家的重要性,一个国家的帝王自身是不是注重道德修养,对国家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特别是在如今宗法盛行的情况下,贵有常家,尊在一人强调君王自身下修养更具有重要意义,无可非议。”

    “但是德政的弊病也是明显的,很多时候都是人存政举,人亡政息。有贤德的人当政,当然盛世清明,百姓安生,但是一个国家很难保证它的君王都是圣贤君子,前朝暴君的事例屡见不鲜,一旦君王是暴虐之人,政由己出,国家马上就会变得浑浊不堪。甚至每位君王的继位都会对政令做出一定的改变和震荡,”

    “特别是在战乱的时候,如何寻求国家的重新建立才是第一需求,这时候首先取决于力量的对比,德治在这个时候显得有些苍白无力,反而法治有着明显的作用。所以,战乱时期的人往往都崇尚法治,如三国时期的曹操和诸葛亮等人。”

    “那法治的利弊呢”萧太傅问道。现在他的兴趣已经完全被勾了起来,原本只想要用这个题目测测弟子的见识,却是没有想到会听到如此一番精彩绝伦的见解,实在是让他欲罢不能。

    一旁的晋王更是如此,其中的有些话,还让他陷入了沉思,现在看向陆若华的眼神,已是满满的惊艳。

    “任何国家和时期,都是需要律法的,战乱时期更甚。从唐高祖时期的武德律到唐太宗贞观十一年颁行的贞观律等等,最后到我大燕的大燕律例,可见律法的重要性。一个国家,甚至一位君主,都不可能不要律法只要道德的。”

    “对于以法治国,优点是明显的,但是法治的不足和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法律是人定的,其中有着各种各样的漏洞,甚至每隔几年就要重新修订律法,弥补之前的不足和漏洞。还有,律法不能自行,需要有人施行,如果施行律法的人不能公正执法,那么律法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这时候的法治,不但不能利民,反而会扰民。法治的可贵,不在于法的准则,而在于能不能被执行到底,能够公正地执行律法的人,自古以来,可谓是凤毛麟角。”

    “既然两者都有弊端,那治国又当如何”晋王忍不住问道。

    “为什么我们一定要将德治和法治单独而论,让它们对立起来”陆若华笑着反问道。说了这么多,她的思路也越来越清晰。

    “正所谓为政以德,治国以法,这二者并不矛盾,我们不妨将二者结合起来。”陆若华笑了笑,继续道“君王仁德,律法才能更好地施展下去。君王仁德,才能够更好地教化百姓,只要百姓能够被教化,那么就会少了触犯律法的不法之徒,那么我大燕也会更加的清明稳定。”

    “所以你认为如今和朝堂争论应该如何解决”萧太傅再次考教道。如今的朝堂,人人都在拿眼睛盯着他这个太傅,这个儒家的代表,今日晋王前来他的府中,他能够察觉出是陛下的意思,让晋王来试探于他。他这些天对于朝堂的争论一言不发,让朝中大部分的人都着急了。

    他原本已经想好了做法,但是不够全面,总觉得少了些什么,但是今日听纯安的一席话,倒让他有了新的思路,不过,他更想要知道他的这位学生若是在他的这个位置上,会有什么抉择

    陆若华沉思了一会儿后道“纯安认为,为臣者应当中正秉直,一心为国,事情的决断,应该取决于是否对大燕有用才是。”

    “此话怎讲”晋王好奇地问道。

    “为臣者,应当忠君体国,敢问殿下,重修律法,对我大燕可有益处”陆若华对着晋王反问道。

    “当然。”晋王没有丝毫犹豫地回答。

    “既然如此,我认为为臣者,就不应当碍于门派党政之别,而是一心为国着想,重修我大燕律例。”

    “恐怕朝堂上的很多儒者不会善罢甘休。”虽然他也认为应当重修大燕律例,但是朝堂上的那群人也实在是难缠。

    “同时还应该上奏陛下,选拔贤德之人为官,执掌律法,这样两者不都兼顾到了吗”陆若华笑着道。

    “正所谓和而不同,应当让朝臣都明白这个道理,他们虽然信奉的学说不同,但都是为了大燕能够更好,就应当摒弃学术之见,认真思考对方策略给大燕带来的好处,而不是只盯着对方的短处。”

    “所谓求同存异,寻求儒法两家的共同之处,这共同之处就是为了让大燕能够更加强盛,有了这个共同的目标存在,两者虽有争端,但是却也一直是共同为国效力。”

    “此话大善”晋王抚掌道“今日听纯安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啊承获益匪浅,请受承一拜。”

    陆若华避开晋王的礼,没有接受,只是笑着道“不过是纯安一点浅见 ,当不得晋王殿下的大礼。”

    萧太傅虽然没有说什么话,但是看向陆若华的目光满是赞赏,随后道“接下来,为师会教你读史。”读史明智,从史书中读人性,读朝代兴衰,以前他觉得纯安是个女孩,用不到读史,如今看来他大错特错,耽误了这个弟子了。

    “多谢师父。”陆若华大喜道。

    第二日,萧太傅便在朝堂上禀奏,同意重修大燕律例,又上奏皇帝应该选用贤才来执掌律法。皇帝同意,大赞萧太傅为朕之肱骨,关于德治还是法治的争斗终于在朝堂落下帷幕。小说阅读_www.shuoshu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