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书吧 > 历史军事 > 纵横初唐 > 正文 第41章 风烟俱净 任意东西(一)

正文 第41章 风烟俱净 任意东西(一)

推荐阅读: 情欲超市   小雄的故事   电车里的日日液液   都市偷心龙爪手   洪荒少年猎艳录   交换的妻子   极品好儿媳   飘飘欲仙   老王退休的幸福生活   龙族Ⅴ:悼亡者的归来   武林群芳录   上门龙婿   爸爸与十五岁女儿的乱伦   都市极品仙尊   佛本是道  

    叶氏在恒阳算是数一数二的家族,虽比不得山东士族c江左士族c关中士族c伐北士族这等门阀,在定州一地也算是颇有名望。

    贞观六年,太宗对宰相房玄龄谈到近代士族卖婚弊病时,提出了“既轻重失宜,理须改革”的建议,接着就下令吏部尚书高士廉c御史大夫韦挺c中书侍郎岑文本c礼部侍郎令狐德棻负责修订,以便“刊正姓氏”,撰为《氏族志》一书。

    贞观十二年,《氏族志》修成,仍列山东士族崔民干为第一等。太宗看后,很是不满,他指出:山东士族“世代衰微,全无冠盖”,而靠以婚姻得财,“不解人间何为重之?”他命高士廉等重新刊定,并指示“不须论数世以前,止取今日官爵高下作等级”。新修订的《氏族志》“凡二百九十三姓,千六百五十一家”,基本贯彻了唐太宗的指示,以皇族为首,外戚次之,崔民干被降为第三等。

    通过修《氏族志》,使一部分做官的庶族地主取得了士族身份,没落门阀士族受到进一步打击,只有关陇士族大致保持了旧日地位。皇家达到了扶植庶族地主c压抑门阀士族,加强皇权c巩固统治的目的。

    似恒阳叶氏这等庶族地主,得益于《氏族志》多矣。

    叶氏世代行商,在隋时便算是恒阳的大户,入唐以来,门下的田地房产如滚雪球般增多,说是家财万贯也不为过。只是,士农工商,商人终究是末流。

    太宗初定官品令,文武官共六百四十三员。顾谓房玄龄曰:“朕设此官员,以待贤士。工商杂色之流,假令术逾侪类,止可厚给财物,必不可超授官秩,与朝贤君子比肩而立,同坐而食。”

    太宗这段话,一般被用来说明本朝有禁止商人入仕的律令。但这段话岂不也意味着:这一律令只说不许商人做官,并没有说不许商人经营本业?何况这段话还说,对于经营有“术”的工商业者,朝廷可以“厚给财物”。这就明白地向人们宣告:商人没有资格做官,但仍然可以经营本业。

    但同时大唐律涉及行商这一方面对商人是挺重视的——商税种类少,负担轻,没有摊派纳捐,地方官员胆敢私设关卡厘哨者,从严论处。

    可以这么说,有唐以来,商贾的地位有了长足的提升,除了不能入仕之外,其它方面都得到了充分的重视。

    但不能入仕,实在是大硬伤。为了与主流社会拉近距离,便有不少新兴庶族想方设法要与名门士族搭上关系,像叶氏将族中美貌嫡女许给士族为妾的便是一种方式。

    “禁婚诏”的颁布,让“尚婚娅”的山东士族彼此间的通婚之风有所抑制,在“禁婚家”之列的只有退而求其次,选择其余门阀结为通家之好。另外,对于新兴庶族的示好,这些高门大户也不再像以往那般严重排斥。这也算是大势所趋。

    而对于叶氏这等家族而言,能与五姓七望这等门阀搭上关系,无论从何种角度看,都是好事。

    至少,叶家在恒阳已是一等一的大族。

    这其中,叶氏家主叶信叶老爷子功不可没,正是他接手家主这三十余年,叶家从一纯粹的商贾世家慢慢转型,甚至也学士族门阀办起了族学,请来饱学儒士任教,族中男丁到了五岁便入族学,所授者不仅有四书五经,且有与行商有关的算术c律法等学科。这廿余年来,从叶氏族学出来的子弟居然也颇有文人风范,当得“儒商”之称。

    另外,他还千方百计与山东士族如崔氏c卢氏c李氏交好,就算有自抬身价之嫌,但终究是得偿所愿的。

    廿余载过去,叶信之名在河北道广为人知,算是庶族当中的大名人。

    咸亨二年八月十八日,恒阳东关叶氏宅第,高朋满座,宾客如云,齐聚此地为叶信老爷子古稀诞辰贺。

    这一日,秋意融融。

    东关一有气势的府邸前,朱漆大门上方悬着“叶府”的匾额,大门两侧,立着两只威风凛凛的石狮子,雕工精湛,目如铜铃,注视着门前的车水马龙c人流如织。

    门口石阶前,两个身着光鲜喜气的中年人微笑着迎接宾客,其中一个大声唱着贺礼,“xx敬献三尺玉珊瑚一对,蟠桃二十斤,长寿面十挂,贺老寿星福如东海”c“xx奉黄金十镒,玉屏一对,贺叶老古稀延年”除了玉珊瑚c玉屏风c黄金这等珍贵贺品,寿桃c寿糕c寿面c寿烛c寿屏c寿幛c寿联c寿画c寿彩c万年伞等是少不了的。一旁自有专人负责登记贺礼,另有管家领着家丁接手,一路挑到偏房,但见偌大的屋子里满满当当的堆成小山一样。

    踏进大门,映入眼帘的是大大的天井,两侧各有雕檐廊道,掩映于翠竹花丛中;从正中行三十步便是正厅。

    这间厅堂足有寻常正厅四个大小,用屏风隔成三间,当中这间左右两侧各用十余张案几铺成一条长席,上首两条大师椅,中间是供桌,摆了香烛c寿桃c寿面等物,两侧还放了数张椅子,这便是寿堂了。

    寿堂上,摆寿烛,挂寿幛,铺排陈设,张灯结彩,布置一新。寿堂正中设寿星老人之位,中堂悬挂一幅福禄寿图,图中一老寿星捧桃伴鹿,上有飞蝠。

    午时正,大门外焰火爆竹齐鸣,噼哩啪啦响成一片——贞观年间,湘东连年旱涝大灾,民不聊生。这时,一个叫李畋的浏阳人,决心驱赶邪恶。他将竹筒填满火药,安上药线,点燃后响声宏大,清香四溢,邪瘴终于被驱赶而去,人们得以安居乐业,天下太平。自那以后,世人方有了遇上喜庆节日燃放烟花爆竹的习俗。

    爆竹声过后,寿堂里,一中年儒生诵吟着《诗经·小雅·瞻彼洛矣》的诗句:“瞻彼洛矣,维水泱泱。君子至此,福禄如茨。韎韐有奭,以作六师。瞻彼洛矣,维水泱泱。君子至此,鞞琫有珌。君子万年,保其家室。瞻彼洛矣,维水泱泱。君子至此,福禄既同。君子万年,保其家邦。”又念一段祝寿词:“如月之恒,如日之升,如南山之寿,不骞不崩。如松柏之茂,无不尔或承”接着高声唱道:“请老寿星移步寿堂,高朋亲友拜寿。”

    熙闹声中,一身着绯色锦袍的老者在两名中年男子的陪同下从后堂走了出来。这老者发须皆白,样貌却并不太苍老,步伐稳健,精神矍铄,边走边拱手向满屋的宾客回礼。

    他慢慢在太师椅坐下,接受亲友拜寿。如恒阳县令c县丞c县尉这些地方父母官及其他家族的宾客都是揖礼称贺;子孙后辈则隆重许多——先是儿子c儿媳上堂拜寿,一拜祝老寿星福如东海c寿比南山;二拜祝老寿星日月昌明c松鹤长春;三拜祝老寿星笑口常开c仙伦永享。接着是女儿c女婿c孙子c孙女

    最后上堂拜寿的是一个身材颀长的俊美少年,白色圆领缺袍c革带及长靴,头发简简单单的在脑后束起,未包幞头,显然尚未及冠。

    只见他走到叶老爷子身前的蒲团跪下,行拜礼,朗声说道:“祝外祖父仙福永享寿与天齐。”在老爷子笑眯眯的示意下起身,说道:“外甥献上祝词一篇”吟诵道:

    “祝寿祝寿。筵开锦绣。拈起香来玉也似手。拈起盏来金也似酒。祝寿祝寿。命比乾坤久。长寿长寿。松椿自此碧森森底茂。乌兔从他汨辘辘底走。长寿长寿。”

    他刚诵罢,后堂便传来丝竹声,有一女声跟着乐声悠悠的唱着,唱词恰是他念的那首祝寿词。虽然只闻其声不见其人,但这乐器搭配歌声,却是营造出了契合此时此景的氛围。而且,这词更是恰到好处。

    乐声渐息,掌声雷动,满堂宾客尽是喝采叫好,有知晓那少年身份者,更是奉承一番:“好词好曲,崔三郎果真是文采无双,叶老爷子好福气。”

    “崔三郎?就是那个出了《三郎文集》的崔如英吗?果然好年轻。”c“就是“明月几时有”的崔三郎啊,真是闻名不如见面。”一时间,议论纷纷。

    这少年自然便是崔如英了,那首词是一阙《浪淘沙令》——好吧,新创的词牌。他昨日到恒阳,便将曲谱与词交与叶家豢养的伎工,嘱其在这时唱响。嗯,效果不错。

    老爷子笑意盈盈的直捋白须:“好好好,三郎有心了。”

    崔如英说道:“近日得了一赋,手书录下,为长者贺。”挥手之间,有二仆从抬着三尺见方的小屏风走上前来。

    那屏风上用淡墨描了几朵兰花,或粉或白,写意之极,上面密密的写满了字,拥而不挤,繁而不乱。一直候在老爷子身边的中年男子靠上前来,照着屏风上的字大声吟哦,抑扬顿挫,声情并茂。

    寿堂里原本有些喧闹,这会却静了下来,只有那中年男子的声音响着。

    冒天下之大不韪

    (本章完)

    小说阅读_www.shuoshuo520.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