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书吧 > 历史军事 > 汉明 > 正文卷 第六百零五章 江淮一片混乱

正文卷 第六百零五章 江淮一片混乱

推荐阅读: 情欲超市   小雄的故事   都市偷心龙爪手   洪荒少年猎艳录   少年啊宾全文   我的美味儿媳   都市皇宫   交换的妻子   极品好儿媳   红尘之殇   飘飘欲仙   欲望华陵   极品儿媳妇   我的年轻岳母   九流术士(Ⅰ,Ⅱ部)  

    蒋全义、王一林率领一万水师将士,一路闯关斩将,如下山猛虎般横冲直撞。

    这一路上,更象是蝗虫过境,一片狼籍。

    不管是富户还是寻常百姓,一旦遇上,便洗劫一空。

    如果骂人能把人骂死,那么恐怕这支军队,早已全军覆没了。

    蒋全义与王一林不一样,但他默许了。

    他要的不是银子,要的是粮食。

    没有补给,只能就地取食,否则,这几日连番攻城作战,这支军队早就崩溃了。

    好在沿途都是小城,守军也不多,面对着这么一支庞然大物,能不逃就算是勇敢了。

    可饶是如此,水师至如皋时,也已经只剩六千余人。

    这种伤亡程度,让蒋全义心痛不已。

    为了急速行军,蒋全义下令所有人丢弃身上除粮食之外的东西,以保证行军的速度。

    这一路的劫掠,将士手中的财货可不少,特别是王一林,他的身边已经有了数十车的财货。

    王一林不同意,可他已经几乎丧失了军队的控制权。

    面对着蒋全义阴沉沉的脸,王一林又一次选择了妥协。

    不过他提出,与其丢弃,不如就地掩埋。

    蒋全义同意了。

    于是,在一座不知名的小山山脚,找了个本身就有的山洞,将所有财货都搬了进去,最后砸塌岩壁,封住洞口。

    王一林心痛地说道,“这要是哪个祖坟冒轻烟的看到,怕是几辈子,不,几十几百辈子也用不完啊。蒋老弟,你可是作了大孽了。”

    蒋全义不理会王一林,转身就下令,全军转东南方向行军,即日起,遇县城绕行而过。

    ……。

    清廷震动。

    这支明军的“杀伤力”太大了。

    清廷的“怀柔”对象是义兴朝,可问题是义兴朝手一摊说,咱们已经宣布这是支叛军了,他们的死活和作为与我朝无关,你们爱打打爱杀杀,不用理会我们的感受。

    义兴朝不管了,可清廷得管啊,死的伤的被抢的,那可都是自己的地盘啊。

    由此,朝堂上竟出现了一些“招降”的呼声。

    这不奇怪,今时不同往日,未入关前,清军打打草谷,袭扰劫掠一番之后,可以拍拍屁股走人,哪管身后巨浪滔天?

    现在,都坐了三年天下了,思考问题的方式已经改变。

    屁股决定立场,任何朝代都一样。

    清廷从光脚的,变成了穿鞋的。

    自然开始想着要安定了。

    可这支“叛军”却是光脚的。

    他们除了一条烂命,无所顾忌。

    很难想象,连命都不要了的人,还会去顾忌别的。

    所以,招降的声音越来越大,他们不是光脚吗,得,给他们穿上鞋就是了,这样,他们就有了顾忌。

    招安,自始至终用的就是这个道理。

    这其中牵扯到的利益,非同小可。

    可这种声音,遭到了多尔衮和洪承畴的联手打压。

    倒不是说这两个老冤家,开始握手言和了,而是对于这件事上,二人的诉求是一致的,他们只是仅仅在这件事上联起了手。

    道理在很简单。

    长江南北周边,这几年一直反复易手,清廷征收不到赋税。

    凤阳至淮安一线,几府之地,承担着清廷在东南一隅的主要赋税来源。

    可现在被这支“叛军”扫荡得够呛,谁是周边各府各县人人自危,那是一点都不过分。

    许多商船已经不再敢北上了,而是选择杭州、松江府转运。

    而民间,不管是富商巨贾、还是平头百姓,无一不怨声载道。

    这种舆情背后的干系很大。

    满清入关到此时,不过百多万人,统治偌大的中原,还得依靠汉人。

    清军之中,汉旗、降清明军加起来,得占六七成。

    这支“叛军”在这十来天的功夫,让清廷遭受的人员、财产损失,甚至远远大于仪真一战。

    最关键的是,这支“叛军”其中很大一部分追随过吴争北伐,他们养成了一种见鞑子就杀的习惯,这习惯不好,真不好,特别地让清廷头痛。

    如果真将这支“叛军”招安,那问题会很严重,试想要是那些降清的明军,也都来这一手,那天下不就乱套了吗?人心就得散了。

    人心一散,队伍就不好带了。

    在这一点上,多尔衮和洪承畴的意见是一样的。

    于是,一个满族的摄政王,一个降清明臣的领袖,不约而同地达成了默契,打压这种招安的呼声之后,朝廷下旨,勒令郑亲王济尔哈朗限期全歼之支“叛军”,五天之内回京述职。

    旨意简单明了,就是说济尔哈朗从接旨的那一刻算起,到站在奉天殿中奏报,就给你五天。

    你还得做到“全歼”二字,一个都不能少。

    ……。

    济尔哈朗承压了。

    压力山大。

    这倒不是说济尔哈朗无能,力有不逮。

    恰恰相反,济尔哈朗的和硕郑亲王爵,那可是一刀一枪拼杀出来的。

    他是清太祖努尔哈赤之侄,真正的爱新觉罗近支。

    可姓爱新觉罗的多了去了,也没见有几个如同济尔哈朗这样成为和硕郑亲王、辅政大臣的。

    年轻时济尔哈朗,无论对明朝、蒙古、朝鲜乃至满族内部反叛部落的作战,那都是首屈一指的。

    所以,他并不认为歼灭这支叛军很难。

    难的是,这支叛军踪影不定。

    这是个最难的难题。

    不管古今,两军交战,重点在于知己知彼。

    首先要知道对方主帅的性情特征,遇事的反应方式。

    可这支叛军的主将只是个副都指挥使,从五品衔,还是个新兴之秀,谁知道他从哪冒出来的?

    一无所知。

    其次,得知道这支叛军的目的和行军方向。

    可这支叛军忽北忽南,忽东忽西,有时疾如脱兔,有时还返身打追击清军一个回马枪,打个小伏击。

    这让追击清军苦不堪言。

    最后,朝廷围剿得调动大军吧?

    所谓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叛军一个劲地奔逃,无意占领一个城固守,这样的军队,再让人头痛。

    这就象要追捕一个逃犯,得知道他的心性、爱好,遇事反应、有哪些亲朋好友,最有可能往哪去,在何处落脚,方可安排布控。

    这些,济尔哈朗都无从知晓。

    汉明小说阅读_www.shuoshu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