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书吧 > 历史军事 > 尸魔道 > 第二章九华山扫地僧

第二章九华山扫地僧

推荐阅读: 都市偷心龙爪手   交换的妻子   我的年轻岳母   一胎双宝:总裁大人夜夜欢   极品小农民   伴妻如伴虎女厄之二   地府供货商   快穿系统:这个宿主要翻天   大神无礼,小兔快跑   我的秘书男友   英雄联盟之永远的瓦罗兰   天道城主   契诃夫1892年作品  

    九华山古称陵阳山c九子山,因有九峰形似莲花,因此而得名。于唐天宝年间(742(壬午年)~756)改名九华山。方圆100公里内有九十九峰,主峰十王峰海拔1342米,山体由花岗石组成,山形峭拔凌空,素有“东南第一山”之称,至今保留着乾隆御赐笔金匾“东南第一山”。

    为皖南斜列的三大山系(黄山c九华山c天柱山)之一,位于安徽省池州市青阳县境内,西北隔长江与天柱山相望,东南越太平湖与黄山同辉,是安徽“两山一湖”(黄山c九华山c太平湖)黄金旅游区的北部主入口c主景区。方圆120公里,总面积334平方公里,最高峰海拔1342米,中心位置九华街地理坐标为东经117°,北纬30°。

    九华山主体由燕山期花岗岩构成,以峰为主,盆地峡谷,溪涧流泉交织其中。山势嶙峋嵯峨,共有99峰,其中以天台c天柱c十王c莲花c罗汉c独秀c芙蓉等九峰最为雄伟。十王峰最高,海拔1342米。主要风景集中在100平方公里的范围内,有九子泉声c五溪山sec莲峰云海c平冈积雪c天台晓ric舒潭印月c闵园竹海c凤凰古松等。山间古刹林立,香烟缭绕,古木参天,灵秀幽静,素有莲花佛国之称。现存寺庙99座,佛像万余尊。著名的寺庙有甘露寺c化城寺c祇园寺c旃檀林c百岁宫c上禅堂c慧居寺等,收藏文物达千余件。山中还有金钱树c叮当鸟c娃娃鱼等珍稀动植物。

    南朝时,以此山奇秀,高出云表,峰峦异状,其数有九,故号九子山。唐天宝年间诗仙李白曾数游九华山,睹此山秀异,九峰如莲花,触景生情,在与友人唱和的《改九子山为九华山联句并序》中曰:“妙有分二气,灵山开九华”,因此“九子山”改为“九华山”。

    李白吟九华山诗云:“昔在九江(长江)上,遥望九华峰,天河挂绿水,秀出九芙蓉。我yu一挥手,谁人可相从?君为东道主,于此卧云松。”其中“天河挂绿水,秀出九芙蓉”诗句成为描绘九华山秀美景se的千古绝唱。唐代刘禹锡观山时赞叹:“奇峰一见惊魂魄”,“自是造化一尤物”。“江边一幅王维画,石上千年李白诗”。

    九华山间,遍布深沟峡谷,垂涧渊潭,流泉飞瀑,气象万千,宛如一幅清新自然的山水画卷。它处处有景,人移景换,清代时概括有“九华十景”。

    对外开放后,新辟八大景区,百余处新景点。新老景点交相辉映,自然秀se与人文景观相互融合,加之四季分明,时景cri出c晚霞c云海c雾凇c雪霰,佛光等天象奇观,美不胜收,令人赞叹不已,流连忘返。素有“东南第一山”c“江南第一山”之誉。

    九华山开辟为大愿地藏王菩萨道场,成为一千多年来僧侣及大众的朝圣地,缘起于新罗国僧人“金地藏”的修道故事。九华山

    新罗国(位于朝鲜半岛南端)王族金乔觉(696—794年),24岁时削发为僧,于唐玄宗开元年间来华求法,经南陵等地登上九华,于山深无人僻静处,择一岩洞栖居修行。当时九华山为青阳县闵员外属地,金乔觉向闵氏乞一袈裟地,几亩或数顷都不在话下,何况只是区区一袈裟地,闵氏自然不暇思索c慷慨应允,此时只见金乔觉袈裟轻轻一抖,不料展衣后竟遍覆九座山峰。这使闵员外既十分诧异,又大开眼界c叹未曾有,由静而惊,由惊而喜,心悦诚服地将整座山献给“菩萨”,并为持戒jg严c艰苦修行的高僧修建庙宇,唐至德二年(757年)寺院建成,金大师有了修行道场和收徒弘法的条件。金乔觉由此威名远扬,许多善男信女慕名前来礼拜供养。连新罗国僧众闻说后,也相率渡海来华随侍。闵员外先让其子拜高僧为师,遂后自己亦欣然皈依cjg进修行。至今九华山圣殿中地藏像左右的随侍者,即为闵氏父子。

    金乔觉驻锡九华,苦心修炼数十载,唐贞元十年(794年),于九十九岁高龄,跏趺示寂。其肉身置函中经三年,仍“颜se如生,兜罗手软,罗节有声,如撼金锁”。根据金乔老的行持及众多迹象,僧众认定他即地藏菩萨化身,遂建石塔将肉身供奉其中,并尊称他为“金地藏”菩萨。九华山遂成为地藏菩萨道场,由此名声远播c誉满华夏乃至全球,逐渐形成与五台山文殊c峨眉山普贤c普陀山观音并称的地藏应化圣地。

    九华山有三座肉身殿,分别在神光岭c百岁宫c双溪寺。神光岭肉身殿是安置金地藏肉身的地方,亦称“地藏塔”。

    历经唐c宋c元各个时期的兴衰更迭,九华山佛教至明初获得显著的发展,清代达到鼎盛时期,有寺庙300余座,僧尼4000多人,“香火之盛甲天下”。今存寺庙90余座(其中9座列为全国重点寺院,30座列为省级重点寺院),有僧尼近600人,自唐代至今,九华山自然形成的僧人肉身达15尊,现可供观瞻的有5尊,其中一尊仁义师太肉身是当今世界上惟一的比丘尼肉身,佛像6300余尊,藏历代经籍c法器等文物2000余件。

    明万历年间,朝廷赐银重修地藏塔殿,赐额“护国肉身宝塔”。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重修殿宇。咸丰七年(1857)大部分殿宇遭兵焚毁。光绪十二年(1886)肉身塔大规模重修,移殿门正南向,门额悬挂“东南第一山”横匾。1914年殿宇重修。1917年,北洋军阀zhengfu总统黎元洪,书赠“地藏大愿”匾额。1955年和1981年又经两次重修。建筑面积为705平方米。肉身宝殿,俗称“肉身殿”,又称“肉身塔”,坐落在九华山神光岭(老爷顶)上,为佛教徒朝谒九华圣地的主要场院所,这里因主供地藏菩萨,故与一般佛寺不同。因地藏为幽冥教主,佛门大菩萨,故地位在阎王之上。这里的地藏像与众不同,身躯高大,骨瘦如柴,是其苦修生活的真实写照,这在地藏造像中可谓独一无二。

    肉身殿是典型的宫殿建筑,殿高15米,门朝西南,红墙森严,巍峨雄壮。入殿须登八十一级台阶。站在台阶之下,举目仰望,可见南门厅上两块匾额。上额书“肉身宝殿”,下额书“东南第一山”。塔东侧有明刻石碑《地藏圣迹碑记》,为明万历年间刘光复所撰写。与塔基相平处横一巨石,似人工洞顶,南面镌刻“磐石常安”横幅;北面雕着“神光异彩”四字。

    大殿四周回廊上方雕梁画栋,仙鹤c麋鹿等珍禽异兽,牡丹c灵芝诸鲜花奇草,栩栩如生c鲜艳夺目。回廊有石柱20根,南北檐下石柱上均刻有楹联,北边是:“誓度群生离苦趣,愿放慈光转法轮”。南边两副,一副题着:“心同佛定香火直,目极天高海月升”;另一副是:“福被人物无穷尽,慧同ri月常瞻依”。两副对联的首字连读是“心目福慧”,表示“心中目前”不离地藏c终能修到“福慧”圆满。

    此殿庄严雄伟,是塔殿式建筑,上盖铁瓦,四角有宫殿式翘檐。殿宇面阔三间,进深16米,地面平铺汉白玉石。zh一ngyang为18米高的汉白玉塔基,上矗七层八面木质宝塔一座,高17米。塔的每层八面皆有佛龛,每龛均供奉地藏金se坐像,共大小不等五十六尊,塑造于清光绪十二年(1886)。木塔外为汉白玉神台,上有双手捧圭的十殿阎罗立像,朝奉着“幽冥教主”地藏菩萨。塔基四角有回柱顶梁,塔内是供奉金地藏肉身的三级石塔。塔前悬着镂空八角琉璃灯,终年不分昼夜灯火长明。

    当夜se降临,游客散去,白ri喧嚣的宝殿归于平静。一个少年走进大殿,熟练的开始打扫起来。少年身着僧袍却未剃度,普普通通的长相毫不起眼。少年轻手轻脚的专心拭去大殿中每一处的灰尘,偶尔望向大殿中的佛像,目光无比虔诚。

    清扫完大殿后,少年走向后院的斋堂。虽然很多寺庙奉行过午不食,不过那只是苦行僧的做法。斋堂中很多僧人正在吃着晚餐,少年领取了自己的那份后就听到:“张仁,这边!”

    少年回过头瞧见一个年轻僧人在角落向他招着手。

    少年名叫张仁,十年前随师傅张道人云游四方来到这九华山挂单。怎料张老道突然就一病不起,没过多久就一命呜呼,撒手西去。临死前,张老道告诉张仁自己原本是御神门第二十七代掌门。御神门八百年前由神鬼道人创立。神鬼道人偶得一上古卷轴,上面记载各种御神驱鬼之术。神鬼道人也是旷世奇才,居然凭借此卷轴练成一对飞天夜叉,横扫一方,开创了御神门。然而神鬼道人死后,御神门再没出过什么人才,渐渐衰落,到张老道这只剩个光杆掌门。张老道将掌门之位传给了张仁,希望张仁将御神门传承下去。那一年,张仁八岁。

    寺庙老主持看张仁可怜,原本想收他为徒。张仁却以要传承张老道衣钵为由谢绝了。老主持只能退一步收留他继续在寺庙挂单。张仁不愿在寺庙白吃住就一直帮忙打扫寺庙各处。

    喊张仁的年轻僧人叫慧青,与张仁在寺庙一起长大,十分投缘。

    张仁端着餐盘来到慧青边上坐下。

    慧青神秘兮兮的对张仁说道:“张仁,吃完饭到我房里,给你看好玩的东西!”

    慧青只是寺中俗家弟子,据说因为生来八字不硬,只能送到寺庙寻求菩萨庇护方能成年。

    于是两个不算僧人的小伙伴自然走到了一起。慧青家境不错,经常搞些稀奇古怪的东西。

    ;

    小说阅读_www.shuoshuo520.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