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雄》 第1章追亡 第2章林暗 第3章杀戮 第4章流民 第5章偶遇 第6章暴动 第7章天赋 第8章风雪 第9章幸福 第10章行人 第11章神探 第12章浮屠 第13章未来 第14章好汉 第15章凶狠 第16章埋尸 第17章折腾 第18章人情 第19章贩鱼 第20章希望 第21章慈悲 第22章朋友 第23章卖柴 第24章杀人 第25章凶案 第26章大好 第27章求情 第28章凶宅 第29章吃食 第30章变身 第31章 规矩 第32章 羊杂 第33章 惊吓 第34章 味道 第35章 尉迟 第36章 碰瓷 第37章 小店 第38章 李靖 第39章 上籍 第40章 卖底 第41章 大汉 第42章 奸狡 第43章 搬家 第44章 新居 第45章 入府 第46章 相马 第47章 咆哮 第48章 私厩 第49章 辛苦 第50章 本事 第51章 马术 第52章 狗肉 第53章 顺心 第54章 锻炼 第55章 三娘 第56章 胡编 第57章 对练 第58章 对练(二) 第59章 呼朋 第60章 消息 第61章 房宅 第62章 放火 第63章 悲剧 第64章 后果 第65章 李碧 第66章 杂闻 第67章 试探 第68章 出行 第69章 殴斗 第70章 融洽 第71章 夜宿 第72章 夜宿(二) 第73章 埋伏 第74章 死斗 第75章 断道 第76章 马场 第77章 顾虑 第78章“相劝” 第79章 同行 第80章 潜入 第81章 谎言(求三江票) 第82章 城堡(求三江票) 第83章 刺杀(求三江票) 第84章 骑战(求三江票) 第85章 伤重(求三江票) 第86章 命硬(求三江票) 第87章 升官(求三江票) 第88章 马令(求三江票) 第89章 习字(求三江票) 第90章 日常(求三江票) 第91章 马场(求三江票) 第92章 与闻(求三江票) 第93章 恼火 第94章 操练 第95章 六月 第96章 军官 第97章 训话 第98章 告发 第99章 来信 第100章 启程 第101章 灵丘 第102章 变生 第103章 风箱 第104章 凶猛 第105章 狭路 第106章 结束 第107章 夜谈 第108章 道途 第109章 亲戚 第110章 营地 第111章 无聊 第112章 倒霉 第113章 暴怒 第114章 互殴 第115章 偷猎 第116章 大阀 第117章 大阀(二) 第118章 等待 第119章 调令 第120章 滑头 第121章 故技 第122章 起义 第123章 义军 第124章 阴影 第125章 进军 第126章 辽水 第127章 失利 第128章 转折 第129章 再战(一) 第130章 再战(二) 第131章 课程 第132章 攻城 第133章 游戏 第134章 生变 第135章 水军 第136章 东进 第137章 萨水 第138章 暗哨 第139章 主意 第140章 溃堤 第141章 溃退 第142章 逃人 第143章 鳄鱼 第144章 奇人 第145章 遇敌 第146章 野人 第147章 戏耍 第148章 心腹 第149章 歇脚 第150章 契丹 第151章 聚散 第152章 归来 第153章 拜师 第154章 调任(大力求月票) 第155章 初来(大力求月票啊) 第156章 年关(大力求月票) 第157章 整军(大力求月票) 第158章 熟人(大力求月票) 第159章 人命(大力求月票) 第160章 肥羊 第161章 震慑 第162章 商队 第163章 商队 第164章 商人 第165章 夜晚 第166章 遇刺 第167章 名声 第168章 乱起 第169章 刀客 第170章 人才 第171章 问答 第172章 来人 第173章 大会 第174章 大势 第175章 牧奴(大力求月票) 第176章 杀戮(一) 第177章 杀戮(二) 第178章 杀戮(三) 第179章 遇敌 第180章 厮杀(一) 第181章 厮杀(二) 第182章 侥幸 第183章 回归 第184章 故事 第184章 证据 第185章 古怪 第186章 战争 第187章 定策 第188章 被围 第189章 仇恨 第190章 悲剧 第191章 陷阱 第192章 退让 第193章 商量 第194章 成名(一) 第195章 成名(二) 第196章 成名(三) 第197章 成名(四) 第198章 成名(五) 第199章 成名(六) 第200章 成名(七) 第201章 成名(八) 第202章 成名(九) 第203章 成名(十) 第204章 成名(十一) 第205章 成名(十二) 第206章 成名(十三) 第207章 成名(十四) 第208章 成名(十五) 第209章 成名(十六) 第210章 成名(十七) 第211章 成名(十八) 第212章 成名(十九) 第217章 洞房 第214章 诸事 第215章 相问 第216章 过往 第217章 犯错 第218章 大势 第219章 内斗 第220章 出游 第221章 朋友 第222章 唱答 第223章 斥候 第224章 复杂 第225章 流亡 第226章 马匪 第227章 精锐 第227章 客人 第228章 诚实 第229章 悲喜 第230章 夫妻 第231章 鬼胎 第232章 纷乱 第233章 交好 第234章 忠诚 第235章 收获 第236章 麻烦 第237章 密议 第238章 密议(二) 第239章 密议(三) 第240章 相斗 第241章 战略 第242章 战略(二) 第243章 聚将 第244章 严厉 第245章 宴饮 第246章 同行 第247章 离谱 第248章 变化 第249章 报信 第250章 胖罗 第251章 明朗 第252章 来客 第253章 相交 第254章 局势 第255章 回归 第256章 地狱 第257章 喜事(二) 第258章 命苦 第259章 诡诈 第260章 反复 第261章 震惊 第262章 各异 第263章 苏氏 第264章 收留 第265章 惦念 第266章 夫妻 第267章 李宅 第268章 示警 第269章 年关 第270章 书信 第271章 义气 第272章 涿郡 第273章 乱起 第274章 出兵 第275章 前奏 第276章 赶到 第277章 厮杀 第278章 屠杀 第279章 相谈 第280章 相谈(二) 第281章 秩序 第282章 训责 第283章 异动 第285章 两军 第286章 临战 第287章 战后 第289章 惊喜 第290章 顺利 第291章 野心 第292章 烦恼 第293章 变生 第294章 出奔 第295章 逃亡 第296章 猜测 第297章 血战(一) 第298章 血战(二) 第299章 血战(三) 第300章 血战(四) 第302章 赏赐 第303章 郡城 第304章 宣泄 第304章 诸事 第305章 三郡 第306章 斩杀 第307章 回巢 第308章 战争 第309章 进军 第310章 幽州 第311章 涿县 第312章 轻取 第313章 争功(一) 第314章 天平 第315章 序幕 第316章 横扫 第317章 战后 第318章 移民 第319章 长安 第320章 飞狐 第321章 飞狐(二) 第322章 飞狐(三) 第323章 风云 第324章 思乡 第325章 兄弟 第326章 书信 第327章 刁钻 第328章 兄弟(一) 第329章 兄弟(二) 第330章 大事 第331章 归来 第332章 展示 第333章 官职 第334章 诡道 第335章 欢宴 第336章使者 第337章 恶毒 第338章 众议 第339章 飓风 第340章 功勋 第341章 决心 第342章 恶劣 第343章 乱局 第344章 诡诈(一) 第345章 诡诈(二) 第346章 诡诈(三) 第347章 诡诈(四) 第348章 诡诈(五) 第349章 诡诈(六) 第350章 催敌(一) 第351章 摧敌(二) 第352章 摧敌(三) 第353章 摧敌(四) 第354章 晋阳 第355章 沉重 第356章 相疑 第357章 老树 第358章 志向 第359章 王氏 第360章 醉虫 第361章 登门 第362章 重托 第363章 聚将 第364章 纷乱 第365章 变故 第366章 急躁 第367章 猎物 第368章 突袭 第369章 王庭 第370章王庭(二) 第371章 湖畔 第372章 湖畔(二) 第373章 少年 第374章 肥肉 第375章 故地 第376章 对答 第377章 毁灭 第378章 汗位 第379章 权谋(一) 第380章 权谋(二) 第381章 权谋(三) 第382章 权谋(四) 第383章 权谋(五) 第384章 权谋(六) 第385章 归程 第386章 子嗣 第387章 卫府 第389章 斗气 第390章 消息 第391章 选官(一) 第392章 选官(二) 第393章 求亲 第394章 来使 第395章 来使(二) 第396章 来使(三) 第397章 苹果 第398章 结束 第399章 惊奇 第400章 钱币 第401章 青楼 第402章 友朋 第403章 游览 第404章 责难 第405章 好奇 第406章 寻欢 第407章 相询 第408章 机遇 第409章 改变 第410章 聚议(一) 第411章 聚议(二) 第412章 聚议(三) 第413章 聚议(四) 第414章 平静 第415章 私语 第416章 将战 第417章 聚兵 第418章 悍将 第419章 离心 第420章 大军 第421章 训言 第422章 军谋 第423章 兵临 第424章 大军 第425章 降意 第426章 谋战 第427章 降敌 第428章 奸狡 第429章 争功 第430章 大胜 第431章 裴氏 第432章 摇摆 第433章 逃人 第435章 来客 第436章 老头 第437章 劝服 第438章 齐集 第439章 思虑 第440章 谋略 第441章 耐心 第442章 逃归 第443章 相疑 第444章 忧欢 第445章 说情 第446章 战场 第447章 战场(二) 第448章 大将 第449章 危险 第450章 告状 第451章 前奏 第452章 诏书 第453章 笑话 第454章 起兵 第455章 斥候 第456章 后军 第457章 袭扰 第458章 吞噬 第459章 提前 第460章 玩笑 第461章 决战(一) 第462章 决战(二) 第463章 决战(三) 第464章 决战(四) 第465章 决战(五)(月初求月票) 第466章 相询(月初求月票) 第467章 调戏 第468章 礼物 第469章 诸事 第470章 降人 第471章 郡府 第472章 逃归 第473章 变幻 第474章 自大(疯狂求月票) 第475章 军情 第476章 分兵 第477章 秋收 第478章 公案 第479章 大捷 第480章 迎接 第481章 宴饮 第482章 姑嫂 第483章 刺探 第484章 相诺 第485章乱起 第456章招揽 第487章准备 第488章秦王 第489章父兄 第490章 争斗 第491章 李密 第492章 来信 第493章 名分 第494章 剿匪 第495章 喜讯 第496章 冒险 第497章 突袭 第498章 突袭(二) 第499章 突袭(三) 第500章 突袭(四) 第501章 逆转(一) 第502章 逆转(二) 第503章 胜败 第504章 胜败(二) 第505章 卫府 第506章 准备 第507章 王爵 第508章 猜疑 第509章 女人 第510章 夫人 第511章 防患 第512章 聚兵 第513章 军略 第514章 不安 第515章 军策 第516章 降人 第517章 钟情 第518章相谈 第519章机会 第520章偶遇 第521章南下 第522章裴王 第523章裴王(二) 第524章裴王(三) 第525章长进 第526章宽容 第527章刺客 第528章古风 第529章妄想 第530章蒲坂 第531章艰难 第532章部属 第533章战略 第534章萧氏 第535章权斗 第536章郑国 第537章狂悖 第538章心意 第539章能臣 第540章试探 第541章曹旦 第542章忌惮 第543章智商 第544章杨氏 第545章县令 第546章交游 第547章糟心 第548章巨浪 第549章攻城(一) 第550章攻城(二) 第551章攻城(三) 第552章攻城(四) 第553章攻城(五) 第554章攻城(六) 第555章攻城(七) 第556章回军 第557章布置 第558章诸事 第559章兴旺 第560章团圆 第561章王号(一) 第562章南北 第563章钱粮 第564章王号(二) 第565章王号(三) 第566章名将 第567章行宫 第568章绝世 第569章王号(四) 第570章王号(五) 第571章乡情 第572章长远 第573章家宴 第574章文武 第575章快慢 第576章困境 第577章捷报 第578章来使(一) 第579章来使(二) 第580章来使(三) 第581章来使(四) 第582章来使(五) 第583章纰漏 第584章破绽 第585章降臣 第586章为谋 第587章明见 第588章无耻 第589章古怪 第590章称王 第591章官制 第592章任用(一) 第593章任用(二) 第594章任用(三) 第595章任用(四) 第596章任用(五) 第597章任用(六) 第598章众议(一) 第599章众议(二) 第600章众议(三) 第601章心意 第601章抚慰 第602章消息 第603章登门 第604章拜见 第605章相劝 第606章热闹 第607章郡守 第608章郡守(二) 第609章作死 第610章一夜 第611章迎候 第612章迎候(二) 第613章融洽 第614章主意 第614章将乱 第615章名将 第616章说笑 第617章联姻 第618章交易 第619章考量 第620章六月 第621章局势 第622章士贵 第623章失望 第624章定策 第625章岸边 第626章将帅 第627章心眼 第628章战机 第629章突袭 第630章狡诈 第631章异心 第632章便宜 第633章惊喜 第634章名人 第635章见地 第636章相待 第637章不凡 第638章军功 第639章结交 第640章叛逃 第641章老乡 第642章心眼 第643章老牛 第644章沈九 第645章序幕 第646章无奈 第647章花样 第648章结合 第649章考量 第650章商议 第651章突变 第652章诡异 第653章对峙 第654章内讧 第655章纷乱 第656章出关 第657章心切 第658章安抚 第659章狭路 第660章向前 第661章摧敌 第662章“小胜” 第663章战后 第664章磨合 第665章布置 第666章局面 第667章接人 第668章府中 第669章孕妇 第670章归人 第671章归人(二) 第672章留香 第673章招纳 第674章河边 第675章河边(二) 第676章河边(三) 第677章河边(四) 第678章河边(五) 第679章河边(六) 第680章河边(七) 第681章射戏 第682章户部 第683章私宴 第684章父子 第685章政务 第686章归来 第687章凉州 第688章要命 第689章急迫 第690章汉王 第691章闹剧 第692章夫妇 第693章议事 第694章律法 第695章饮茶 第696章书房 第697章书房(二) 第698章书房(三) 第699章书房(四) 第700章书房(六) 第701章书房(七) 第702章鬼怪 第703章暗谋(一) 第704章暗谋(二) 第五卷会群雄 第705章暗谋(三) 第五卷会群雄 第706章暗谋(四) 第五卷会群雄 第707章暗谋(五) 第五卷会群雄 第708章暗谋(六) 第五卷会群雄 第709章暗谋(七) 第五卷会群雄 第710章暗谋(八) 第五卷会群雄 第711章大乱 第五卷会群雄 第712章大乱(二) 第五卷会群雄 第713章大乱(三) 第五卷会群雄 第714章来使 第五卷会群雄 第715章才能 第五卷会群雄 第716章兄妹 第五卷会群雄 第717章初冬 第五卷会群雄 第718章愚蠢 第五卷会群雄 第719章应对 第五卷会群雄 第720章年末 第五卷会群雄 第721章逸事 第五卷会群雄 第722章良机 第五卷会群雄 第723章准备(一) 第五卷会群雄 第724章准备(二) 第五卷会群雄 第725章准备(三) 第五卷会群雄 第726章霉运 第五卷会群雄 第727章霉运(二) 第五卷会群雄 第728章霉运(三) 第五卷会群雄 第729章霉运(四) 第五卷会群雄 第730章相劝 第五卷会群雄 第731章道理 第五卷会群雄 第732章照顾 第五卷会群雄 第733章细作(一) 第五卷会群雄 第734章细作(二) 第五卷会群雄 第735章细作(三) 第五卷会群雄 第736章细作(四) 第五卷会群雄 第737章细作(五) 第五卷会群雄 第738章重游 第五卷会群雄 第739章商议 第五卷会群雄 第740章商议(二) 第五卷会群雄 第741章商议(三) 第五卷会群雄 第742章唐使 第五卷会群雄 第743章兄妹 第五卷会群雄 第744章厨事 第五卷会群雄 第745章书信 第五卷会群雄 第746章内乱 第五卷会群雄 第747章诸事 第五卷会群雄 第748章大夫 第五卷会群雄 第749章天下 第五卷会群雄 第750章急报 第五卷会群雄 第751章军情 第五卷会群雄 第752章军情(二) 第五卷会群雄 第753章决心 第五卷会群雄 第754章启程 第五卷会群雄 第755章绛郡 第五卷会群雄 第756章整军 第五卷会群雄 第757章过河(一) 第五卷会群雄 第758章过河(二) 第五卷会群雄 第759章过河(三) 第五卷会群雄 第760章过河(四) 第五卷会群雄 第761章过河(五) 第五卷会群雄 第762章平阳 第五卷会群雄 第763章平阳(二) “敌已渡河,兵势甚盛,李神符于河边列阵,稍有小挫,今已退守冯翊……无论兵力,诸人之才,皆不堪久战,望尽速往援,不然……恐有不测。” “冯翊乃关中之门户,失之则关中震动,有满盘皆输之忧,切忌弄险……吾将传书于长安,潼关,韩城,请聚大兵以应来敌,还望诸人值此生死关头,以国事为重,同履艰难。” 回到永丰仓,李秀宁立即作书一封,交予褚遂良,并严厉叮嘱道:“汝传信于长孙无忌,此战若败,覆巢之下,凡我李氏族亲尽都休矣,切勿存侥幸之心,轻慢待之。” 褚遂良诺诺连声,离开永丰仓的时候是既有些不舍,又多了几分轻松,不舍之处在于经此一别,也不知何时再能见到公主了。 而轻松嘛,那也好理解的很,晋军已然过河,敌踪现于永丰仓也只在须臾之间,先走一步,便能离危险远上一步,他可不想再被人捉住,像礼物一样献于人前了。 至于此战结果如何,他倒是比李秀宁还要悲观几分,因为他在河边呆了许久,又为秦王心腹,对各处情形皆晓得几分,倒如当初张士贵所言一般,河边各部不相统属,各有所忌之下,很难做到同心协力。 他倒是很佩服平阳公主殿下,这么短的时间内,不但能亲率部下赶往敌前,还能明辨敌情,想要说服各部共御强敌,可惜,永丰仓守军乃河边各部中最弱的一处,无兵无将之下,说的话又有几个人能听得进去呢? 若非两人身份相差悬殊,再有这位公主殿下极有主见,他一定会进言一番,劝其回长安躲避,不要轻身涉险才好。 不说褚遂良的小心思,李秀宁此时心神难安,左右惶惶之处,可是极大辜负了褚遂良对她的评价。 “去,召李司马前来见我。” 在堂中楞仲良久,李秀宁这才吩咐了一声,当然,她召的这位李司马可不是平阳公主府那位的李司马。 不一会,一人便已来到李秀宁身前,躬身行礼。 来人三十许的年纪,风霜之色颇浓,再加上留着短须,所以看上去老像的很,身形长大,军旅痕迹很重。 这人叫李大亮,以字行于世,现任金州司马,兼任永丰仓守,可谓是八竿子打不着的两个职位。 李大亮是陇西人,正经的李氏亲族,只是和李渊这一支离的有些远了,人丁不旺之下,渐行渐远,没沾唐公多少光。 不过呢,李大亮确实是关西世阀中人,只是运气不太好,先是在前隋监门直阁,现如今的左武卫将军庞玉账下听令,后随王世充在河南剿匪,为李密所俘。 和他一道被俘的人都被宰了,也许是因为他行止特异,比较镇定什么的,或者是因为他的家世,反正是没死成,反而成了李密部将张弼的幕僚。 后来李密途穷,西来降唐,李大亮便随之而来,因为出身陇西李氏的缘故,颇受照看,没像其他人那么受猜忌,随即出任土门县县令。 从河南那鬼地方打了滚出来的人,必然带有三分妖气,只两年,便有名声传到了求贤若渴的秦王耳中,随之转任金州司马。 而金州乃粮草转运重地,正是需要李大亮这样的李氏亲族监看,于是李大亮的前程渐有起色,去岁时押运粮草到永丰仓,正好李秀宁初来,没什么心腹,觉着这个金州司马言谈举止还称心意,便将其留在了永丰仓,兼任永丰仓守。 “坐。” 待其坐定,李秀宁便问,“想必你已知晓,敌军已然过河,过不了多少时候,咱们许就能看得见日月星辰旗了。” 皮肤黝黑粗糙,看上去根本不像个贵族的李大亮抬头瞧了眼公主殿下,心下也是佩服。 敌军已近在眼前,永丰仓这样的地方无兵无将,再加无险可守,如此情形之下,还能镇定以对,别说是个女人,便是男人也应该想想仓内哪匹马跑的快些了吧?而非是率几百人出去,想要替那个什么襄邑郡王杀敌殿后。 道上一声女中巾帼,真不为过,现如今还能玩笑上几句,啧啧……不愧是关西女儿。 至于什么他娘的日月星辰旗,来敌又有多少,是那汉王李定安亲来,还是其他什么人,李大亮倒觉着没什么。 他在河南见惯了厮杀,和那些河南的草头王们的思维其实差不多少,打得过就打,打不过就逃,逃不了就降,最不济被人捉住了,以他的经验,像他这种小人物,又是关西贵族,没谁会不问青红皂白就砍了他的脑袋。 倒是这位公主殿下,一旦被俘,场面许就有些难堪了,嗯,听说……也不知是不是真的。 李秀宁可不知道,在她眼中寡言少语,却言中有物的准心腹,心理活动一向活跃,可没看上去那么老实呢。 “你也从军多年,知晓军事,不妨说来听听,今日事急,吾等该如何应对?” 李大亮自然和褚遂良是不一样的,他在关西没什么根基,即非秦王部属,也非太子党徒,较真一下的话,也只是受了一点秦王恩惠而已,所以说起话来也就没什么顾忌。 “以末将浅见,殿下千金之躯,不可轻涉险地,应尽快回京,末将不才,愿守永丰,与来敌一战。” 李秀宁笑笑,这等建言并不出乎她的意料,稍稍失望之余,心里不由想了想,要是李药师在此,又该是怎样一个说辞呢? “我乃平阳公主,领左右千牛卫大权,今出镇永丰大仓,未曾临阵,先就回京避难,众人听闻,哪个还愿与敌死战?” 李大亮一听这话语气很是不对,不由自主的便想起那些河南的祖宗们动辄杀人的嘴脸,心先就哆嗦了一下。 “殿下且息怒……殿下通晓军事,当知围要害以待援兵之说,今河边大兵云集,冯翊首当其冲,永丰仓若有粮草,其要甚过于冯翊,可如今永丰仓粮尽,弃之于大局无碍。” “可公主殿下若在,敌军必闻风而来,若围公主于此,不论冯翊,潼关,还是长安,皆陷两难矣……早有耳闻,晋北边军,精锐甲于天下,我秦川将士虽也不惧,可既能守城以挫其势,何必与之浪战于野?” “末将在河南时,王世充坐拥洛阳坚城,时不时便要率军出城与李密战上一场,几乎每战必败,末将可是深受其苦呢。” 这下说的就有点味道了,李秀宁道:“你说的倒有些道理,只是那李定安非是李密,这儿可也没什么王世充啊。” “末将只是打个比方,别无他意。” 李秀宁笑笑,沉吟不语,她还在犹豫,她其实比谁都清楚,现在面临的选择只有两条,留下,还是回长安,没有第三条路。 就像李大亮所言,回长安是首选,而且极为稳妥,也不会有人在这个时候挑她平阳公主的毛病,之前所言不过托词而已。 所以说啊,她的选择其实更倾向于留下,因为在她看来,永丰仓似危实安,这里没了粮食,冯翊,潼关,乃至于韩城军粮足够数月之用,永丰仓也就不算是兵家必争之地了。 至于围城打援,嘿,太子,秦王,襄邑郡王,甚或是长安,值此生死存亡之际,谁又会在乎一个区区公主呢? 倒是她平阳公主的旗帜飘在永丰仓上空,不定便可让来攻之晋军先就有了忌讳,不敢放开手脚呢。 既然如此,又何必回到长安,不定父亲震怒之下,让她去拿李靖等人的人头,到得那时,她又该如何应对? 当然了,平阳公主到底非是常人,犹豫再三之下,还是在天黑之前作出决断,令李大亮去潼关,给太子李建成报信。 倒也不用多说什么,只是按照惯例,说一下河边战况而已,因为在李秀宁看来,去岁一战,潼关上下没准便被晋人吓破了胆,于公于私请太子派兵援冯翊,都算是难为人,倒是长孙那里许能指望一下。 她自己呢,则率军径自急急回了长安,算是将永丰仓彻底扔在了那里。 说到底,在这样一个时节,躲在永丰仓弹丸之地,将自己的安危完全交在旁人手上的做法,又怎能合她心意? 而长安…… 当年李渊率军从晋阳南下时,兵不足三万,与隋军接战数场,到得河边时,兵力不减反增,已有大兵十万众。 过了黄河,几日里兵力倍增,直到三十万,可以说各处望风景从。 而从过河到进入长安,不过十余日,如今汉王李破沿着李渊南下旧路浩荡而来,虽说多了些坎坷,用时也不足以与当年李渊相提并论,可确实是抄了李渊的老路,兵威赫赫间,比之李渊当年还要盛上几分。 所以当襄邑郡王李神符的急报送到李渊案前的时候,给李渊以及其近臣的震动也就可想而知了。 几乎是刚派出了使者,便已刀兵相向,黄河天险一去,长安近在咫尺,那种大势已去的感觉,瞬间便已萦绕在各人心头。小说阅读_www.shuoshu8.com 第五卷会群雄 第765章县城 很多人的命运都已被触动,蝴蝶引起的风暴正在像涟漪般扩散…… 而李唐这个新兴政权此时确实也已来到了生死存亡关头,这同样关乎无数人的命运。 万年县治所,万年城。 长安左近地域的历史沿革太远的不去管他,只往近了说,前隋文皇帝杨坚废长安旧城,建了一座大兴城,作为前隋都城。 于是京兆郡就有了长安县,大兴县之分,长安县治所在长安故城,大兴县则囊括了大兴城周围地域。 到了李渊进了大兴城,很快便又将这座新城改为长安,将大兴与长安两县合并为长安县,治所依旧在长安故城,之外又置万年县,治所在万年城。 其实南北朝至今,京兆郡的地域划分弄的非常凌乱,像其他方面一样,谁做了主都想改动一番,以表新朝气象,实际上则并无多大作用。 就像如今,长安县县令乃秦王李世民妻舅长孙无忌,万年县县令则姓萧,皆乃世阀子弟,不但官位,家世旗鼓相当,便是职责其实也差不多,安定京畿,顺便保护皇家行宫猎场,贵族们的庄园,以及处置一些贵族间的纠纷等等。 和长安令很像,都是皇帝信任的大贵族担任,不然根本胜任不了。 正“重病在身”的秦王李世民此时就驻脚于万年县城,这里曾经乃冯翊郡治下,更加靠近冯翊郡城。 县城不大,远比不上长安故城那么宽阔坚固。 十余万大军驻扎于此,整个县城周遭早已成了一个大兵营。 长孙顺德没有辜负李世民的信任,他手持天策上将印信,之前又得陕东道行台尚书令萧禹等人大开方便之门,不几日间,便已聚众十余万。 当然了,这么匆匆忙忙聚起来的人马,来历可就杂了。 一部分是京畿地区的守军,其实就是京兆郡的府兵以及贵族们的护院家奴,这显然得益于长孙无忌任职长安县县令日久,才能这般便宜。 另外一部分则是抽调的河边守军,近些时李世民竭力支持调兵西去的战略,从河边陆续抽调人马,而长孙无忌拿着天策上将的印信,将他们都截留了下来,即便是已经启程走了的,也被他派人给追了回来。 还有一部分则是就地征调的民夫以及从西边过来的运粮队伍,春暖花开,不论是长安城里的人们还是河边的大军都需要无数的粮草。 所以不管是运往哪里的粮食,都被截了下来。 显然,这是李世民的一次豪赌,赌的就是李破必然率军过河,不然的话,这位秦王殿下也只能率领这支大军去长安城下走一遭了。 而如此大的动作,也必然只能是短期行为,无论是长安还是潼关,都不可能任由这样一支军旅出现在咫尺之近而毫无察觉。 此时此刻,可谓是孤注一掷的秦王殿下,正颇为悠然的盘膝坐在万年县县衙的后宅厅堂之上,隐隐的茶香萦绕口鼻之间。 和他对坐的只有一人,四十多岁年纪,微胖,身上书卷气颇浓,长眉细眼,几乎只一瞧,就能知道这是老李家的亲戚。 永安王李孝基,北周梁州刺史李璋次子,八柱国李虎的孙子,也就是李渊的堂弟,和李神符,李孝恭之类一般,都是李氏族亲。 “叔父,请。” 待侍女将新煮的香茗献上,李世民笑着邀客。 李孝基则心惊肉跳的瞧着眼前这个侄儿,心中大呼倒霉。 他本来任职鸿胪寺卿,在这个年月算是非常轻省的职务了,只用秉承礼部之意,给像窦抗,窦威兄弟这样的贵族办办丧事什么的,至于管理少数民族,接待外宾之类的活计,嗯,这年月它也得有啊。 可前些时陕东道行台尚书令萧禹奉诏回京,也不知是谁推荐,还是李渊钦点,这个重要无比的职位竟然就突然就落在了李孝基的头上。 也许李氏亲族几个字,就足以说明一切? 李孝基才干平平,骤升高位之下,本就很是心虚,更倒霉的是,出京上任不足十里,就被军兵截了下来,并带来万年县城,见到的则是本应在长安秦王府养病的侄儿。 如坐针毡间,李孝基倒是宁愿遇到了断道的强人,也好过面对这个如狼似虎的侄儿,于此间相遇意味着什么,李孝基哪里会不明白,内忧外患几个字,明晃晃的便出现在他的脑海之中。 “叔父出任陕东道行台尚书令,本是可喜可贺之事,但时艰任重……侄儿却要问问叔父可有过人之方略?不然何以代萧尚书履任其职?” 抿了一口茶,李世民忍不住磕了两声,这才似笑非笑道,语气上却已有如质问,这也显示出,看似悠闲平静的秦王殿下,心情可并不怎么美丽。 李孝基苦笑一声,“二郎……之前临行时得至尊召见,殷殷叮嘱,无不可对人言之处,太子守潼关,襄邑郡王守冯翊,侯将军在韩城……” “诸人皆人中之杰……陕东道行台只需将转运粮草,募兵等事做的好了,便是有功,二郎你说是不是?” 李世民心里哼了一声,李孝基这样不求上进的族人正是他最瞧不起的一群,还不如上蹿下跳的李元吉呢。 若是平常时节也就罢了,可现在已经火烧到了家门之前,此人作为陕东道行台尚书令,却还想着混日子,实在可恶透顶。 “可能叔父还不知晓,李定安已经过河来攻,就在今日早些时,便占了河滩,明日里就能兵临冯翊。” “啊?”这消息新鲜出炉,赶着上任的李孝基还真不知道。 而看着李孝基昏头涨脑的样子,李世民真是气不打一处来,此为战时,若非这人姓李,还是他的长辈,更兼陕东道行台尚书令,这里只要少上一样,李世民许就能暴怒而起,一刀斩了李孝基。 又饮了口茶,压了压火气,李世民这才肃容道:“本王已经做主,移陕东道行台于万年县城,叔父今后只需在此听本王号令即可,叔父以为如此可好?” 被侄儿冷森森的眼神盯着,本就有些头晕的李孝基哪敢说个不字。 连逼带吓的将自家叔叔弄得服服帖帖,这才道了一声,“看叔父也累了,不若早些休息,战事一起,怕是就闲不下来了呢。” 李孝基知机辞出,逃一般的离开了这里。 李世民独在厅堂之上饮了些茶汤,一边也在琢磨,能不能借用陕东道行台的幌子,去太子那里讨些兵马出来。 可惜的是,左思右想之下,也没什么可趁之机,要知道,之前陕东道行台尚书令萧禹正是地道的秦王一党,太子那边早就防备有加,所以说陕东道行台的令喻去到潼关还真就不好使。 不久之后,以房玄龄,刘世让为首的文武众人陆续来到,灯火通明的厅堂之上,很快便坐满了人。 看着一张张神色各异,却都带着疲惫的脸庞,李世民也渐渐振奋了起来,大战在即,对手又是这样一个强敌,几次交锋,都落在下风处…… 像李世民这样的人,需要的也正是如此强劲的对手,就像之前,若没有薛举父子,又怎会有如今的天策上将? 这一战过后……父皇老了,不如颐养天年……李世民幽幽畅想。 ………………………… 与长安那里一样,这里的战前会议也持续了许久,只是此处的将军们多一些,说话的声音也就更大,争论起来也更加激烈直接。 而相较于垂垂老矣的李渊,精力弥漫而又野心勃勃的李世民更像一位称职的皇者,在强敌来袭之时,挺身而出,对局势的判断精准老道,对战机的把握同样如此。 只是他毕竟不是李渊,就算将陕东道行台掌握在了手中,也没办法将河边战局整个把握在自己的手中。 到了半夜,太子李建成送回长安的战报也被截住,只是瞧了几眼,就被李世民弃在一旁。 据说潼关外晋军大举而来,领兵的乃是李定安心腹悍将步群,马步军足有十余万众,不用说别的,只这一封战报,李世民其实就知道,潼关那边指望不上了。 潼关兵马不少,可降人太多,去岁一战,潼关守军不但损兵折将,上上下下实已胆落,这样一个情形,李世民即便没有亲见,也能想象的到。 与众将一直商议到天明,众人这才陆续散去,要想将来历不同的十万多人聚拢在一处,拥有一定的战斗力,这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仓促之下,各人皆是身但重任,一刻也清闲不下来。 就像李世民,即便善心俱疲,也必须撑住了,此时的他轻轻的揉着额头,还不时的咳上两声……这是当初率军攻龙门时留下的后遗症,因为这两年一直没怎么刻意的静养过,已有转为痼疾的趋势。 来到堂前,立即有人上来给秦王殿下披上披风,李世民挥退从人,微微仰头瞧了瞧天光,呼吸着初春微凉的气息,已经有些混沌的头脑感觉渐渐清醒了过来。 李世民愣愣出了会神,竟是想到,也不知这会儿那位汉王在做什么,又在想什么呢?小说阅读_www.shuoshu8.com 第五卷会群雄 第766章战术(一) 此时此刻,身在河边的李破也是头上冒火。 领兵多年,李破自然清楚临战之时应该保持怎样的状态。 可话说回来了,此战过于重要,可以说是多年积蓄,在此一举,容不得他不患得患失。 天下大势其实已经明明白白的摆在了他的面前,除了他李破和李渊父子,天下群雄到得如今,在他们面前皆如土鸡瓦犬一般。 所以说,在李破看来,今日一战,当是决定天下归属的一战,进一步便能称孤道寡,退一步则很可能万劫不复,试问哪个男儿能不意动神摇? 渡河一战,意犹未尽,再向前便是冯翊…… 河边的中军大帐之中,众人也是彻夜不眠,军将们来来去去,李破和李世民一般,精神亢奋,可心里却好像有无数只蚂蚁在啃食不休。 大河之上,灯火通明,甚至比长安太极殿上还要亮堂几分。 无数的军兵快速的通过几条浮桥,这中间还要运送粮草辎重,而成建制的骑兵短时间内根本不可能渡过黄河,于是便只能以步军为主,这无疑大大削弱了晋军的战斗力。 而且,临时搭建的浮桥过于狭窄,让抢渡的晋军感觉非常难受。 一晚上下来,过河兵卒不足八千,尉迟信的右屯卫府只过去了一半,速度太慢了,实在让人难以满意。 当然了,这肯定不能怪尉迟信什么,首战之功在前,尉迟信若不拼命,那可就太说不过去了。 大军渡河,粮草辎重也要跟上,还要让出一条浮桥给骑兵,因为大军需要斥候,也需要在紧要关头,与唐军骑兵纠缠厮杀。 晨曦微露,李破让左将军尉迟恭暂掌军务,自己稍稍眯了一觉。 没过多一会儿就被人叫醒,前边最新的探报到了。 “永丰仓无人把守,也无粮草,入内查看,守军应是向长安方向走了不久,皆为骑卒……” 怎么说呢,对于现在的晋军而言,这可不算什么好消息。 永丰仓设在潼关与冯翊之间,前隋和洛口仓一样,一东一西,皆乃屯粮重镇,里面的粮食堆积如山,正因如此,李渊在关西才能屯兵数十万,支撑至今。 而当年众人起事时,首先争夺的就是这些屯粮所在。 李破在罗艺,窦建德等人口中夺下了涿郡大仓,李密和王世充等人争的是洛阳大仓,李渊进占关西,首先盯上的就是永丰大仓。 当然了,永丰仓存粮渐尽不是什么新消息了,近两年李唐驻守在河边的兵卒出现了很多逃亡的现象,其实就预示着永丰仓终于和洛阳大仓一样,都已被人们耗尽了。 前隋渐行渐远之际,留给大家的遗产,再也不剩多少。 可永丰仓的功能并不止于此,因其有着很好的储存粮草的仓房地库,所以依旧是李唐很重要的粮草转运之所在。 而如今永丰仓却已人去楼空,这只能说明一件事,河边各处守军的粮草短期上应该没多大问题……反之,则是李唐守军出了大问题。 之所以说这是个坏消息,说明不管是李破还是他手下的将领们的猜测,都更倾向于前者。 另外之前就晓得,驻守永丰仓的乃是平阳公主李秀宁,大军方一渡河,李秀宁便弃了永丰仓……李破扶着还有些昏沉的脑袋,心说,这婆娘知机的很,跑的也很干脆,倒是不傻。 接着尉迟信那边的奏报便到了,情况很是让人揪心。 一个晚上,右屯卫府只过去半数,外加三百骑卒,而尉迟信用兵偏于稳重,粮草辎重被他运过去不少,到得这一天清晨,右屯卫府的中军已经来至西岸唐军曾经驻扎的大营,并修缮营房,拥有了一定的战斗力。 身为主帅的李破肯定是不会满意的,渡河的速度太慢了,他甚至有些后悔,不该让尉迟信部作为大军的前锋。 尉迟信过于追求稳妥,不急不躁间,很可能在接下来的战事当中失去一闪即逝的战机,如果换了李破自己在前面,以晋军之精锐,完全可以更加激进一些。 当然了,这个时候他既不可能临阵换将,更不可能去斥责尉迟信动作迟缓,不符合他的心意,因为李破自己也清楚的知道,尉迟信并未做错什么,这个时候不需要旁人来指手画脚。爱啃书吧 所以李破只能给予尉迟信充分的信任,只是派人给了尉迟信再一个上午的时间,督促尉迟信赶紧将整个右屯卫府带过河去。 河边右屯卫府中军。 “你瞧你瞧,大王定是觉着咱们渡河太慢……俺早就说,让兵卒们披甲,手持刀盾,最多再带些弓弩,先紧着让人都过来再说其他,大哥却这么慢腾腾的,俺瞧着都急,何况大王……” 尉迟偕一边大口吃着早饭,一边埋怨着,账中只有他们兄弟二人,说话倒也不用顾忌什么。 而且刚经了一场厮杀,尉迟偕身上杀气未去,也总想着更多的立下功劳,与大哥一样建牙开府呢,却被大哥压住手脚,心中自然很是不满。 尉迟信没什么胃口,他确实在中军传来的将令中感觉出了大王的不满,加上一天一夜心头那根弦绷的死紧,如今听到弟弟的唠叨,心头更是烦躁,立即瞪起了眼睛。 “大王许我为大军之先,我若听了你的话率轻兵冒然过河,一旦敌军大举来攻,让我如何抵挡?别说兵败,让大军前功尽弃,就说稍有差错,损了大王兵威士气,你我兄弟可谓百死莫赎其罪矣。” “如今慢是慢些,可军械粮草齐备,后来大军尽可放心渡河,虽说其功不显,却也不负大王付我以重任。” 这话像是在说服尉迟偕,其实更像是在说服他自己,换句话来说,过河太慢不假,却足够稳妥。 当然,这番话可糊弄不了尉迟偕,而尉迟偕性情偏于直率,在大哥面前更是有什么说什么。 “大哥在晋阳待的久了,怕是失了锐气……大哥也不想想,过了河就是长安,诺大的功劳摆在眼前,谁不眼红?偏大哥不紧不慢,还想着无过即是有功,再过些时惹得大王恼了,换了旁人来领军,咱们兄弟怎还有脸与众人并列?” “再者说了,大王肯让大哥先自率军渡河,不但是信重大哥,而且也是酬大哥留守晋阳多年,不争不抢之功,此战上咱们若不能给大王涨些脸面,瞧着吧,等大王进了长安,咱们兄弟怕是要成看门守户之犬了。 那样一来,不说旁人如何,家中兄弟也得笑死咱们。” 尉迟信听了,气得差点喷出一口老血,可仔细想想,又觉着话虽难听了些,却不无道理。 刨了几口饭,缓了缓心情,这才问了一句,“那照你说,又该如何?” 尉迟偕精神立即一振,等的就是这句话,心里顺便还嘀咕了几句,也就是当年俺年轻气盛,初来便得罪了大王,不然现下以俺为主,何必费如此多口舌? 他倒还真的挺自信。 “河滩处太小,难屯大兵,这营寨也小气的很,驻个三两千人也就罢了,一旦咱们右屯卫府全军过河,根本施展不开。” “再说咱们过河之后,后续大军立即便要跟进,与其让人推着向前,不若此时便前出冯翊……” 尉迟信眉头紧皱,本能就觉着尉迟偕所言过于冒险,冯翊地处要冲。 只冯翊郡就有颌阳,澄城,韩城等城池需要探查清楚,南边则有渭南,华阴等处也非小城,还有潼关守军在侧…… 而西南则有万年,长安故城等地,皆可能驻有大兵,就算整个卫府去到冯翊城下都很凶险,何况是分兵而出了。 “不成……你打算带多少兵马过去?兵多,河滩无人把守,易为敌所趁,兵少,去到冯翊城下,也只望城兴叹,又有何用?” 尉迟偕终于吃完,将饭碗一扔,“大哥想的差了,河滩之上,易攻难守……若俺是李神符那厮,定要在此处纠缠一番,即便不能守住河滩,也要迟滞大军渡河。” “只要时间稍稍长上一些,各处援军陆续到来,进退两难的就是咱们了。” 尉迟信也非等闲,当即就反驳道:“李神符若敢如此,倒是省了咱们手脚……” 尉迟偕也知这个例子举的有些不当,讪笑摇手,“大哥说的是,咱们麾下士卒精强,上下一心,才不惧于此,若是和对方旗鼓相当,便……” “好好好,不说这些,反正俺觉着卫府万多人马,驻守此处过于狭小,枯等对方来攻,实属下策,不若让俺领兵前出,一来惑敌耳目,让其不知我军虚实。” “二来,唐军即便来援,也定先来攻我,可以予大军渡河争取时日,大哥放心,弟虽不才,领兵之能却还有些,以我麾下士卒之精锐敢战,敌来太少,便能战而胜之,来敌多些,固守个几日也是轻而易举。” “再说了,便如大哥所言,稳守河滩,其功微薄,若不能另辟蹊径,怎能显出咱们兄弟手段?”小说阅读_www.shuoshu8.com 第五卷会群雄 第767章 平阳 “殿下料事如神,郡王果已回军,可……敌军未曾追至,殿下此举看来是要无功而返了,而郡王那里,以臣之见,还是派人去知会一声为好。” 在李秀宁耳边开始唠叨的是参军褚遂良,温文尔雅又不失敏捷强悍,虽祖籍阳翟,可如今却隐隐为西北健儿中年轻一辈的翘楚人物。 这很好解释,他和他的父亲褚亮都曾在薛举麾下效力,降唐之后,自然被归为薛举降人,差不多也就等同于西北人一系了。 之后父子两人随在秦王李世民身边为幕僚辅佐,因参与斩杀独孤怀恩一事,终于进入到了秦王府心腹一列。 秦王李世民回京,褚亮便去到了陕东道行台任职,褚遂良则来了永丰仓,实际上,都是秦王留在军中的触角。 除了能保持秦王府在军中的影响力之外,还在时刻为秦王回来领兵做着准备。 褚遂良当然知晓自己在永丰仓任职都需要做什么,目的为何,只是这个相貌俊朗,自诩文武全才的年轻人动了点异样的心思而已。 李秀宁,李渊三女,嫡出,如今封平阳公主,因军功开府建牙,不让于兄弟,在京掌千牛备身府,出外则领兵守永丰大仓重地,不但是女中豪杰,还是贵无可贵的大贵族。 这样的女人,如果再有着美貌,你说说她对一些有志气,有才能的男人而言,得散发出多大的诱惑力? 当然了,即便年轻的褚大郎在永丰仓一见公主之下,便生钦慕之心,可话说回来了,给他个天做胆,也不敢起什么求凰之意的。 原因都在明面上,不但平阳公主李秀宁本身不容轻辱,公主的夫家可也厉害着呢,再者……人家的情郎更是凶猛如虎狼…… 这样的女人,别说现如今只是才干稍显,小模样长的还算不错的褚遂良了,试问天下间又有几个男人敢于觊觎? 所以,褚遂良跟李秀宁说话,从来都是一个调调,恭敬中不失温柔,诚恳中掺些荡漾,分寸拿捏的不算好,可相对于他的岁数来说,胆量实在不小,却也可以说是很有些城府了。 只可惜,平阳公主李秀宁如今早已见多识广,又怎么会将一个小小的参军瞧在眼中,就算是当年她年幼的时候,那个北边的无赖儿也不过是趁着她没交过什么朋友而钻了空子而已。 “知会什么?大兵压境,咱们这点兵马可看不在郡王眼中……”李秀宁看也没看褚遂良,只随意的回了一句,便挥舞了一下胳膊。 “传令,咱们回去了。” 马蹄声促,骑士们走的很快,因为河滩既然已经失守,那么冯翊周遭对于唐军来说也就成了战场,就他们这点人马,确实应该跑的快些。 实际上不管平阳公主李秀宁如何如何,都改变不了永丰仓的尴尬地位。 永丰仓不是一个可以驻扎大兵的地方,而位于冯翊,韩城侧后的它战略位置显然也不突出。 其实,永丰仓作为离西京长安最近的一座大仓,从建立之初,它的作用便已经被决定了,那就是安放长安储备粮的地方。 隋时,从晋地,河南送过来的粮米,都会进永丰仓走一遭,一部分拿去长安售卖,以平稳长安粮价,一部分被留下来,为应急之用。 也就是说,它和洛口仓的作用差不离,如今看来它们最终的下场也大致相似。 洛口仓已然空空如也,永丰仓也快了,自李秀宁接手,这处大仓依旧是每况愈下的形势,没办法,唐军缺粮也不是一天两天了,还能保持士气的原因只在于,缺粮不够严重而已。 开始的时候,从各处运来的粮草多数要进永丰仓,然后再分配给黄河沿岸驻守各部,连潼关都不例外,所以说掌管永丰仓的人权力是非常大的。 不然的话,独孤怀恩也不会平白无故的生出给李世民断粮的念头。 如今永丰仓换了主人……好吧,这并不能改变什么,左边是太子,右边是秦王,也只能说明独孤怀恩死的实在不冤,换了平阳公主坐镇,又能如何? 这些年秦王与太子渐渐势成水火,除了不错眼的盯着太子之位外,其他的还能顾得上什么呢。 先就是太子李建成想要绕过永丰仓,直接将粮草运到潼关去,想要多吃多占那是肯定的了,还能减少掣肘。 若非李建成头顶上有个太子光环,换了其他人,那和自立割据有什么分别? 李世民也没闲着,回京之后没少找了户部的麻烦,最后的结果就是,潼关这边别想多占一丝一毫的粮秣。 接着李建成又想派心腹辅佐妹妹坐镇永丰仓,李世民应对的轻松自如,不但把褚遂良派了过来,而且开始从永丰仓抽调人马。 时至今日,永丰仓守军也只六七百人,除了例行看守粮草的军兵官吏外,就只剩下了李秀宁的亲军。 这可不是当年被李破派来救李渊家眷的那五百骑兵,那些人李秀宁可不敢带着出京转悠,一旦绑了她跑去对岸,让关西李氏还怎么见人? 现在她身边的亲军都是从皇帝亲军中挑选出来的骠骑骁果,也是清一色的骑兵,人数太少,也没怎经过阵仗,进攻上差强人意,跑动起来却很少有人能追的上。 显然,李渊为了女儿的安全和其他一些什么也是费尽了心思。 要不怎么说李神符有些慌张呢,永丰仓不管现在由谁来驻守,其实都已无足轻重,兵员不多,粮草上也无法制衡河边各部大军,地位日显尴尬。 可永丰仓的主人是平阳公主李秀宁,她不去各处指手画脚也就算了,你若想在她头上画圈,却也是妄想。 尤其是你李神符算个什么东西,当年你兄长乃我麾下走狗,论功时因他是长辈,身上确实也有些功劳,再加上拼了脸皮不要来抢功,瞧着着实可怜,所以也就给他点情面,没有与他计较什么。 可今日你李神符还想让我听你军令行事,做的什么美梦?你两兄弟真当平阳公主是有求必应的观世音了? 所以,李秀宁根本不可能和襄邑郡王李神符站在一处,却也无法安心呆在永丰仓,于是乎,今日她便率兵来到了这里…… 看上去是想收一下渔翁之利,可实际上呢,她确实不认为李神符能够领兵将敌人堵在对岸,无法过河。 李秀宁带兵来此的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为防李神符大败,顺便将冯翊给丢了,也就是说,一旦李神符败了,她就会率兵冲上去,给李神符断后。 五百余骑兵,出其不意之下,击溃多少敌人都不稀奇。 显然,李秀宁有着抓住战机的能力,嗯,这也不奇怪,若无如此才干,当年的娘子军声势也断然不会那么浩大。 当然了,若是换做李破,或者是李世民,他们绝对不会在这里等着给李神符擦屁股,那得多善良,多无私啊?他们几乎不会有第二个选择,一定是先去冯翊,趁着襄邑郡王李神符不在,先接管了冯翊守军兵权再说。 换句话说,相比较那些狡诈的男人们,她的心还是不够狠,总想着以大局为重,那么息事宁人的想法往往也就会占据上风,自然而然的便少了侵略性。 当然了,女子大多如此,即便是李秀宁也不例外。 人马行进间,李秀宁对褚遂良道:“敌军来势汹汹,冯翊危矣……听人说长安县令长孙无忌那里驻有不少人马……” 说到这里,李秀宁莫名的笑了笑,看的褚遂良心里一哆嗦,钦慕佳人没毛病,可佳人若是随时都可能轻轻松松的伸出一根指头捏死你的话,那就有点可怕了。 此时李秀宁的情绪也不比褚遂良简单多少,她实际上已经隐约预感到,此番战事过后,两家的纠缠怕是要有个结果了。 可不是嘛,李破一旦挥兵过河,长安就在咫尺,怎么可能放过去?这本就是她父亲当年南下的路线。 虽然在关西没人能拥兵十数万以为接应,可如今李破麾下的大军也非是当年她父亲可比,胜负实在难料……其实呢,在她看来,李破的赢面好像还要大一些的。 她倒是没旁人想象的那么纠结,多少年过去了,她也有点麻木了,如今眼见两家要拼个头破血流,她反而紧张不起来了。 兄弟们反目成仇,欲致对方于死地,父亲冷漠旁观,好像儿女们死在他面前也无法让他掉上一滴眼泪。 更可恨的是,她那个许为知己的朋友,现在却一门心思的想要领兵冲进长安,把她的家人斩尽杀绝,或是尽都变成奴仆。 世界对她很不友好,却也无力抗争什么,就像现在,她苦守永丰仓,人微力薄,根本无法影响大局。 颇有些心灰意懒的意思,带兵出来,也只是尽尽本分……可以说,大战将起之际,她这样一个心态是极为不妥的,也可以说,她自始至终其实都没想去改变什么……
小说阅读_www.shuoshu8.com 第五卷会群雄 第766章 过河(五) 李破感觉到了不爽快,主要是李神符把脑袋都伸出挺长来了,可还没怎么他呢,就又把脑袋缩了回去,很是让人费解的一番操作。 最直接的后果就是,李破的美好期望落了空,而且李破估计,看李神符这个鬼样子,是不会再领兵跟人浪战于野了,那么以自家的兵力,一座座城池的强攻下去,很难说会在哪座城池的城墙上撞个头破血流。 当然了,这显然是汉王殿下习惯性的在发牢骚,当不得真。 从去年冬天就已经开始准备的一场战争,在节奏上绝对不会被这样一场其实根本谈不上有多激烈,持续时间也很短促的小规模战事所左右。 初战得胜,河滩轻轻松松便已在掌握之中,这和战前周密的计划和细致的准备脱不开关系,也能稍稍激励大军士气。 没什么可说的,之后便是连夜过河。 从河滩之战结束开始,河上便出现了“大船”的身影,它们比同伴要粗壮结实的多,一条一条的拼接在一起,直达对岸,铺上木板,辅以锁链之后,一条好像不比当初被桑显和烧掉的蒲津桥差多少的浮桥便已出现在黄河之上。 当然,这是比较夸大的说法,临时仓促建起来的东西,肯定和当年的蒲津桥有着差距,这是临时性的建筑,快捷好用不假,可耐久性经不住考验。 这座浮桥搭建的非常费劲,因为船大而粗,惯性上就不要摆弄,因为用途的关系,中间的衔接处也不能像其他两条浮桥那么粗糙,必须弄些木楔,架子之类的东西进行加固。 忙忙碌碌中,直到晚饭时节,一条宽敞平整,起伏不大的浮桥才算真正完工。 “传令给李年将军,马上渡河,明早对岸至少要有一千骑,叫他快着些,莫要让我再做催促……” 这座最为宽敞的浮桥自然是给骑兵预备的,他麾下四个骑兵卫府,都统领着万余众的骑兵大军。 任拿出一个来,只要让他们过了黄河,几乎都可以成为决胜的关键性力量。 只可惜,他们虽然跑的飞快,却没长翅膀,不善攻城,无法渡过江河,更非刀枪不入的怪物,所以,他们的优点和缺点同样的突出,有些时候,李破都在想,喂着这么些大胃王,还真的有些亏啊。 骑兵是这年头最昂贵的兵种,没有之一,晋地如今拥有近五万众的骑兵大军,潜力依旧没有完全开发出来,这显然是比较畸形的一种状态。 之所以能延续这么长的时间,没把李破给吃穷了,还是因为他早早就占据了晋北马场的缘故,云内草原完全在他掌握之中,这是蓄养骑兵最基础的东西,没有大片的草场,其他一切就都是空谈而已。 一晚上的时间,过河一千骑兵,并拥有全部的战斗力,这个任务可是一点都不轻松。 而照这样一个速度,你想想,全军十数万众过到对岸,到底需要多长的时间呢?最少要半个月,若是中间有所变故,时间再拖的长一些,怕是一个月都打不住。 而且云定兴也肯定了这个结论,蒲津渡口的吞吐量决定了渡河的速度,没办法修建更多的浮桥了。 这不是辽水,这里是黄河,没处让你能修建几十座浮桥以供大军通过。 准备的再充分,李破也不是神仙,建不出什么黄河大桥来,只能忍耐着在他看来,龟爬一样的速度,同时也肯定会给李唐留出更多的反应时间。 实际上,对于战略战术得失的计算,对于每一个领兵之人,不管他是名将还是废物,都是一种煎熬。 很多古人把棋盘当做战场,就因为两者给人的感觉差不多,无数的抉择导致最后的胜败,不管输赢,在这个过程当中,都需要感受一下从心灵到肉体的折磨。 所以就算是和尉迟恭等人商议了许多天,力求在战事进行当中能够做到有条不紊,让对手无机可乘,成果现在看来也是斐然,可话说回来了,这并不能让李破真的轻松下来。 “赵世勋。” “末将在。” “你立即启程去弘农,传我将令予步将军,令他率军去潼关,我不管他用什么法子,务要让李建成不得轻动。” 实际上,到了夜半时分,李破带人只稍稍巡视了一下河边各部的进度,就发觉出比自己料想的还要糟糕的多,速度太慢,慢到足以让他改变之前定下来的战略。 之前是什么战略,他与军中众将商议的时候,大家都比较中意快速渡河,若不能各个击破,便寻找与唐军决战之机。 很大气也很自信的一种战略,就是要以精兵良将硬生生压你一头,欺负你一下狠的……无论是李破还是众将,都不会认为李唐在短时间内能聚集处一只足以相抗的大军。 可现在李破毫不犹豫的选择了后备战略,那就是分散李唐兵力,将河边守军各个击破,再进图长安。 换句话说,之前那个是图的是速战速决,后面这个则得斗智斗勇,既然不能速战速决,那就只能斗智斗勇了呗。 这一晚,黄河之上灯火通明,人喊马嘶,连黄河的流水声都被压的若有若无了起来,却也将大军渡河的艰难之处演绎的淋漓尽致。 场面很红火,可无论是李破还是卫府将军们都很难高兴的起来,当然了,这只能是对战事进程的一种担忧,而非是其他什么。 而对于李唐来说,那就要复杂的多了。 李神符率兵退回了冯翊,黄河边上的动静却也瞒不过他,敌军大张旗鼓的在他眼皮底下过了河,李神符是急怒交加。 整个黄河边上,近十万众的守军,好像就他一个在跟敌人厮杀激战,以求能阻挡敌军过河,其他人都在冷眼旁观,连长安那边都没了动静。 孤零零的感觉伴随着李神符,让他愤怒而又焦灼,因为显然敌军过了蒲津渡口,必定来攻冯翊,他能不能守得住…… 好吧,想到这个,李神符眼前就浮现出了岸边那场短促的战事,于是他的信心受到了极大的打击,当然他自己是不会承认有了惧敌之心,他把责任都推给了部下。 众人无能,本王即为巧妇,可也难成无米之炊啊…… 当然,这纯属是精神上的自我安慰,他襄邑郡王李神符要是这么没担当,今日的领兵之权也到不了他的手上。 这人呢,和许多李氏族人差不多,才能上没那么惊艳,却也不会太差,在人品上,李氏中人就算虚伪了些,可也能自信的站在关西贵族的前列。 嗯,大抵就是这个样子,还是那句老话,这年月的贵族,尤其是关西贵族,大部分都是有才能的,可那是占据资源优势所形成的优势,不需称道,只能说是事实。 可要与他们所占据的资源真正的来较真一下的话,贵族们大多都是酒囊饭袋无疑,也就是说,大致上投入都和产出无法相比。 所以说,贵族也是凡人,成不了神仙,襄邑郡王李神符更是如此,剥除掉一层层的光环,本质上他也只是个普普通通的关西贵族而已。 回到冯翊,除了再次派人四处求援之外,便是打算率兵死守冯翊。 之前和敌人争夺河滩时,李神符表现的颇为糟糕,让他的部下们心生不满,可话说回来了,却谁也不愿意把冯翊丢了不是? 再者说了,李郡王在冯翊掌兵多时,赏罚还堪公正,也没像传说中的齐王之类,仗着身份欺压于谁,这样一个人就算领兵之能差了些,众人也还能忍受。 反正,此时冯翊已是四城紧闭,即便有人心生恐惧,却也没谁敢劝李神符弃城而逃,嗯,世间像宇文歆那样的家伙毕竟还在少数嘛。 相比有些焦虑的李破,李神符就只能用战战兢兢来形容了,而喧嚣的蒲津渡口,可不如李神符想象那般,无人关注。 实际上,从李破聚兵于蒲坂时,这里的一切就已经成为关西人的焦点。 李神符率兵与李破战于蒲津渡口,李神符自觉孤零零的像个悲情英雄,可事实上则是,不仅仅有人赶来围观,甚至于有人已经摆开架势,准备上桌了。 就在李神符退兵而去的时候,于唐军西南二十余里处,五六百骑兵静静的聚在一处,好像等待着什么。 一直到探子来报,李神符已领兵退往冯翊,敌军人少,并未追击,领兵的人听了,才懊恼的喃喃道:“哼,两兄弟一个比一个无能,也亏的大家都姓李……” 坐在马上,左顾右盼,愤愤而言的不是旁人,正是镇守永丰仓的平阳公主,领陕东道行台刑部尚书,李秀宁。 永丰仓离着冯翊最近,李秀宁会出现在这样一个地方,没什么好奇怪的。 按理说,他应该是和李神符站在一处,共同领兵据敌于河岸,因为毕竟李神符是陕东道行台兵部尚书,而且领有卫府大将军之职,名义上来说,战时是可以直接指挥河边各部的。 可就像当初张士贵所言,唐军令出多门,各部不相统属,极易为人所乘……此时别说李神符指挥不动李秀宁,即便是驻兵韩城的侯君集,他也别想轻易调得动…… (要住院最少三天,看情况延到四至七天,今天伤口不算很疼了,就是肿着呢,阿草拿来笔记本,码了一章出来,还成吧?)
小说阅读_www.shuoshu8.com 第五卷会群雄 第765章 过河(四) 近万唐军徐徐撤兵而去。 这个时候,李神符非常果断,只留下五百人驻守营寨,稍稍接应退下来的唐军前锋兵卒,自己则率大军主力返回冯翊。 可这一下便暴露出了这位李唐国戚临阵经验不足之处,先是派兵死守河滩,战事稍有不利,便决定退兵,攻防转换太过突兀,很容易便形成了战术上的混乱。 临敌之际,将领挥洒自如,军队如臂使指,这是很多艺术作品中英明将领的形象。 可在现实当中,领兵将领的每一个决定,其实都不会是战时临时灵光一闪,便能做出来的,战前必须跟麾下部属们商议清楚,做好沟通。 也就是说,大军接战之后,给领兵之人选择的余地并不多,总要在既定的战略战术中进行选择,任何仓促的举动,都很可能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其实自古以来无数战事都表明,领兵一旦过万,接战后领兵将领所能做的只能是对军将微调而已,这也是不少将领在接战之初一般不会全军而动,总要留下后备以防意外发生的主要原因。 而李神符这种说撤就撤的果决,不但让部将们非常不满,而且在事实上造成了不利的后果。 首先,在这样一个时刻,部将们就算很理解郡王撤军的原因,可还是让他们觉得,此举非常不妥,您这是怯敌畏战呢?还是特意来给敌人送礼的? 其次则是,唐军主力一旦后撤,实际上就是将驻守河滩,正与敌军交战的四五千人给丢下了,给人的印象则是,虽然未败,却有如断尾求生一般。 按照李神符所想,本应是徐徐退后,有接应,有断后,很符合兵法的一个程序,可场面最终却弄的非常难看。 当然了,纵观这位襄邑郡王的人生轨迹,他的临敌表现其实也就有情可原了。 作为西魏八柱国李虎的孙子,弓马娴熟,深谙兵法韬略那是一定的了,可自幼父母双亡,跟着兄长李神通长大,受到的教导也便缺失许多。 再加上身在长安,杨广三征高句丽时,关西贵族纷纷逃避兵役,长安李氏是其中佼佼者,到了李渊率兵南下的时候,李神通侥幸逃到外间,聚兵响应。 其实即便是李神通,也没打过什么像样的战事,最后的功劳多数还是抢自己侄女的,可见他们这一脉其实已经不太像样子了。 而李神符更惨一些,在长安被刑部尚书卫玄捉住,好悬没掉了脑袋,直到李渊进了长安,才把他给放出来。 之后无论是义宁还是武德的这些年,李唐诸般战事皆与李神符无缘,因为他年富力强,又向称知兵,被李渊留在京师掌管皇帝亲军,若非屈突通名气很大,殷开山也很有才干,他应该入兵部任事才对。 如今来到河边驻守,而领兵来阻敌军过河,其实是李神符最接近战场的一次,也是他亲自操刀为战的一次。 所表现出来的领兵才干……嗯,只能说可圈可点吧。 他给敌人的感觉其实也证明了这一点。 唐军主力毫不犹豫的调头而走,河滩上的唐军本就有些顶不住了,他们的敌人狂野凶悍, 几乎是人人拼命,各个奋勇。 唐军冲锋的势头一旦受挫,便难挽颓势,前面的唐军士卒不论如何拼命,也被压的不断退后,弓箭手还在不断射出箭矢,可他们的敌人却顶着箭雨不断向前。 那种恐怖到令人畏惧的气势,让去年一战的印象变得越加清晰了起来,唐军从未遇到过这样强硬疯狂的敌人,即便是从西北调转过来的老卒,也不由心生战栗。 唐军的士气在同袍的惨叫声,以及鲜血流淌中不断消磨,唐军大部分士卒从不曾跟这样凶狠的敌人交手过的缺点一下便暴露了出来,此消彼长之下,唐军的伤亡瞬间剧增。 可唐军毕竟非是义军可比,他们有着成体系的作战指挥系统和颇为良好的后勤,而且最为重要的是,他们有着秦人固有的骄傲和不屈,无论是士气还是其他什么,皆非当年李神通七拼八凑的大军可以比拟。 过河的尉迟偕部的精锐之师,唐军其实也堪称善战,即便被敌军压制,中军更受到了突袭,可唐军中的低级军官们,依旧在率领着部下军兵试图挽回败局。 河滩之战最惨烈的时刻就发生在这个时候,无数人纠缠在一起,渐渐形成混战,惨叫声和刀枪入肉的声音交织在一起,猩红的鲜血不住飚射出来,给这场河滩争夺之战添加着佐料。 山东人,河北人,晋人,秦人厮杀在一处,肆意的释放着他们的粗野和勇气,顺便也用他们的鲜血和生命描绘出战争的邪异美感或者是战争的丑陋。 这一幕可以被讴歌,也同样可以被唾弃…… 即便是李破,此时也微带赞叹的跟尉迟等人道:“前秦之遗风,果然了得。” 尉迟恭不服气的眨着眼睛,一张黑脸看上去又黑了许多,他很想说一句,尉迟偕那厮很是废物,换了咱们骑军过去,哼,一个冲锋的事情嘛…… 可他看了看李破的脸色,最终选择了沉默,他可不是步群,说不来奉承之言,却也不敢狠狠怼回去,那就只能什么话也不说了。 不过李破话音方落,李神符就毁了这一切。 大军一动,便冉冉西去,毫不拖泥带水……好像只是片刻之后,河滩上的唐军便溃了,因为撤兵的号角声在接连奏响。 “别开生面”的撤军过程,让李破好像吞了只苍蝇般难受。 河滩唐军大溃,好像过河已成坦途,可李破却没有半点的高兴,若能将李神符大军拖在河边,他笃定只需在一两日间,便能溃之,然后……冯翊唾手可得。 被打开一个大口子的关西,那得少费多少力气?说不定今年就能在长安城中过年了呢。 他可不是杨广,会放猎物一马,然后再去攻打坚城,以显堂皇之势,他要的是一击而中,最好是能毙命的那种。 可李神符毫不犹豫的溜了,用突厥人的话说,像一只胆小的兔子,跑的飞快,连头都没回一下。 这让李破怅然若失,久久没回过神来,刚夸了你一句,你怎么能这么掉链子呢? 嗯,这个时候还能吐槽,说明打击不算大。 这一战非常短促,结尾对于双方而言都非常的不完美。 数千人在溃走,扔下了不少刀枪旗帜,同样也扔下了在地上辗转哀嚎的伤兵,可损失却不大,因为他们的敌人根本无力追击以扩大战果,他们过河的人实在太少了。 河边的尉迟信松了口气,众目睽睽之下,若他一战失利,好不容易争来的先锋位置恐怕就要换人了,更可怕的是,许还要遭到其他人的嘲笑。 而这两年一直驻守在晋阳的他,也确实需要军功来装点自己的官服,所以说,这一战的结果他很满意。 实际上,从这一点上来说,他离着名将的称号便已越来越远了,不满足才是名将们最显著的特点,一旦失去了,也便沦为平庸。 尉迟偕明显有名将的资质,他和兄长截然相反,非常的不满意,唐军一溃,他便用最快的速度将自己的将旗弄过了河,可……却也没有卵用,唐军跑的太快了。 打扫战场,伤亡报上来的时候,尉迟偕的心情又灰暗了许多。 此战战死一百四十一人,伤三百六五人,大多都是被箭矢所伤……而重让尉迟偕痛心的是,两个率人冲入唐军阵中的营尉,尽都战死,这可都是他麾下最勇猛的家伙,他宁愿用成倍的伤亡来换这两个人的性命。 关西人确是不可小看,此战胜之不武,可惜未能擒得李神符,不然献给大王,岂不是好?这是尉迟偕之后跟兄长说的原话,性情偏于耿直暴躁的尉迟偕,做官或许差强人意,可在军事上的进取心,却非他的兄长可比。 此战和李破之前的预料其实差不多,过河并不费劲,唐军一走,尉迟偕部轻而易举的便把唐军的营寨占为己有,此时再有唐军来攻,大军在河边也已有了立足之处,可以肆意选择攻防战术了。 他没料到的是,唐军退的这么快,这么坚决,让他之前的小算盘完全落在了空处,而这也一定会让之后的战事变得艰难起来。 至于尉迟偕部的伤亡,他只是略略一听,便放在了一边,太“轻微”了,根本不在他考量之中,因为这早已不是当年,需要锱铢必较的时候了。 不管他自己粉饰的多好,伤亡在他眼中只是冷冰冰的数字,这一点其实从没变过。 河滩被清理干净,李破便下令连连督促众军过河,到了天色渐黑时,尉迟信部终于全军登上了对岸。 也许有些人会说,短短的时间内,便有千多人冲上了对岸,你一军撑死也就两万人,用得了大半天的时间? 可事实告诉人们,全军的意思不光是人要过去,粮草辎重也要随同一起,不然的话你让大军过河吃风吗? (明天阿草手术,看情况更新了,特此通告。)
小说阅读_www.shuoshu8.com 第五卷会群雄 第764章 过河(三) 搭建浮桥,过河攻敌,是战争中很常见的手段,没有哪个统兵将领在见到大河的时候,才突然意识到,然后再想办法渡河。 尤其是大军征战,人数到了一定的数量,征发船只耗费的成本太高,所以建桥也就成了唯一的手段。 当然了,像长江那样宽阔的水面,你想建桥也是不可能的。 而这一天,晋地大军漫野而来,搭建浮桥的手段着实让人大开眼界。 等到两座浮桥摆好,上游处又飘下两条大船,大船之上满是手持长盾的大汉,身上披着明光铠,显然这是如今越来越少见的重步兵。 两条大船一旦到位,当即便补齐的浮桥的差距,让浮桥前端靠近了浅滩。 这还不算,一队队的兵卒手持早已备好的木板,开始铺到桥面之上,不到两个时辰,两座浮桥堪堪已经在黄河水面上成型。 唐军上下目瞪口呆,节奏不对,让他们感到分外不适,过河不应该是强攻吗?你弄这么多的花样作甚? 显然,河滩上的唐军将领们已然意识到,想在河面上对敌人造成大规模的杀伤是不太可能的事情了。 事实也是如此,不甘心的唐军在号令之下,挽弓而射,箭矢像雨点般升起落下,却被浮桥的船篷所阻,所获寥寥。 充足的战前准备,让晋地大军愈显从容,而他们本就是百战之师,更能适应大战的氛围。 几乎是眨眼间,一切就绪,只待过河一战了…… 身在高处的李破满意的笑了笑,他觉着自己已经抓住了胜利女神的衣角,需要死死攥住,不能放松哪怕一刻。 “击鼓,传令给尉迟将军,过河……” 战鼓声隆隆响起,这是战争中最震荡人心的音符,没当它出现在战场上,便意味着无数鲜血将要流淌而出。 尉迟偕的将旗开始缓缓前移,军官们粗鲁的吼叫声连绵不绝,一队队军兵在军官的率领下,手持刀枪圆盾,顺序走上浮桥,并迅速向对岸进发。 这和去年强渡风陵渡口不一样,不再需要什么战机,对岸的敌人也不会轻易让出滩头,毫无疑问,唐军是一个非常强大的敌人。 即使这些年和李唐连番交战,并屡屡取得胜利,可李破从来没有否认过这一点,如今遍观天下诸侯,还能拥有完备的官僚军事体系的,也只有他和李渊而已。 剩下的几家,即便是萧铣,也无法做到这一点,因为他们在起家的时候开始,就收拢各路义军,从而让他们的军事体系变得愈发混乱。 唐军的优势一直都很明显,他们接收了大量隋末官军,战斗力和凝聚力实非其他诸侯可比,唯一倒霉的是,遇上了从边地走出来的李破,他的麾下,则是更为精锐的前隋边军,于是唐军也就相形见绌了起来。 年轻矫健的晋地士卒登上浮桥,摇摇晃晃的快速向前奔走,接下来就是抢滩。 此时,唐军的弓矢却已停下,数千唐军在河滩上摆开阵列,,在军官号令之下,徐徐向前,显然是要死守河滩了。 船上的重甲步兵纷纷跳下船头,淌着浅滩的河水开始布防,还有的则牵引着铁索想要将其钉入地面,完成浮桥的最后一道工序。 相比于唐军,他们显得过于单薄了些,后续的军兵在快速的加入他们。 随着唐军向前移动,两岸的战鼓声交织在了一起,喊杀声终于响彻岸边。 唐军并没有给敌人留下太多准备的时间,箭雨一下在河滩上便密集了起来,登上滩头的晋地兵卒纷纷倒地。 可战事一旦开始,便不会因为这点伤亡而停止。 很快两军便在滩头处碰撞在了一起,刀枪并举,喊杀连天,箭矢在空中舞动,刀光闪烁间,撞击中无数人惨叫着倒在地上,鲜血肆意的流淌出来。 但这并不是此战最惨烈的时刻,晋军不断的通过浮桥补入军阵,奋力阻挡着唐军的攻势。 这个时候,滩头处的形势是有些古怪的。 本来防守一方的选择会更多一些,一般来说,半渡而击是最常被运用的战术,也就是说,放一部分敌军过河,然后聚而歼之,挫动敌军士气,然后守住滩头,让敌人望洋兴叹。 当然,这和战略上的半渡而击肯定不一样。 可唐军选择了死守滩头,一种最为稳妥也最为死板的战术,这让两军方一接触,便成了你死我活之势。 这显示出了唐军将领的底气不足,并没有跟敌人正面交战,一战而胜的信心,可话说回来,这确实也给晋地大军造成了很大的麻烦。 人数上的劣势很难补足,滩头上好像一下便挤满了人,前面的防线不住被唐军压缩,很快便猬集在一起,并不住后退。 伤亡是一回事,而他们已经快让后续登岸的士卒无法立足了,而唐军一旦发起攻势,便没有停下来的意思,大有将敌人一鼓作气,推下黄河的架势。 高处的李破见此,只是眉头稍蹙,并无多少担心,当年大军渡过辽水的战事,给了他很多的经验。 对岸唐军兵力不多是一方面,另外则是他认为,抢滩之战对于他所率的大军而言,其实只是个开头,岸边这点唐军肯定无法阻挡大军脚步。 换句话说,一旦他下定决心过河进入关西,那抢滩之战不过是一场局部战事,影响不了大局,看的只是要费多少功夫而已。 就像辽水对岸,二十余万高句丽大军,也无法阻挡隋军强渡滩头一样,而此时唐军的表现其实在侧面也证明了这一点。 李神符……李破撇了撇嘴,这是要将守卫冯翊的唐军都丢在这里吗?那可真是要谢谢他呢。 其实如今他考量的,只能是如何才能让大军在唐军云集而来之前用最快的速度全军过河,可以说,以他的眼界,一时的不利和挫折,已经不算什么。 就算是今天唐军能把尉迟信部阻挡在岸边,对于统帅大军的他来说,也只是一个小麻烦而已。 更何况,尉迟信真的甘心轻易的被唐军挡住吗?那他还有何脸面与其他功勋满身的将军们并列一处? ………………………… 一个浑身披甲的大汉矫健的从船上蹦了下来,这是一个营尉,大军中最为中坚的力量。 刚下船,一支箭矢便擦过他的脸庞,带出一道血口子,他也只是侧了侧脑袋,便连踢带打的将前面的人赶开。 一脸的狰狞,如同野兽般嚎叫着,“他娘的,冲上去,给我冲上去。” 幽州大汉第一次踏足秦地,便以自己的方式狠狠的跟秦人打了一个招呼。 凶猛的气势,丰富的作战经验,培养出来的怪物只一到阵前,便连杀数人,带头一脑袋冲进了唐军军阵当中。 这是典型意义的身先士卒,同样确实也能激起中军勇气,他的部下们也只呼喊一声,便随在了营尉身后,奋不顾死的挤了进去。 唐军很是密集,让这种冲锋变成了最为凶险的肉搏,噗噗噗,全都是刀枪入肉的声音,足以让人闻之悚然。 而在另外一边同样的故事在上演,众军奋死向前,两只数十人的队伍,像尖刀般插进了唐军阵中,并不断前行,晋地军伍的骁勇善战在这一刻,被演绎的淋漓尽致。 这和辽水之战有着极为相似的地方,敢死之士突前,挫动敌军阵型,用最强硬的方式为后续大军打开胜利之门。 唐军阵中稍有扰动,攻势顿挫。 不断有军卒从船上跳下来,终于在浅水处稳住了脚步,手持坚盾的大汉,奋力前行,将敌人顶的不住后退。 空间越来越大,过河的兵卒越来越多,数百人,上千人,每一刻都在增加,唐军的箭矢已经把河滩变成了茅草地,惨叫声不绝于耳,流淌下来的鲜血不但染红了河滩,让河边的河水也有了异样的颜色。 可这并不能阻止敌人的步伐,当晋军稍稍站稳脚步,他们的可怕之处便表现了出来,他们在隋末诸般战事当中成长起来,最精通杀戮的一群人,他们训练有素,士气饱满,装备齐全,不畏伤亡。 在这样一支军旅面前,什么样的敌人其实都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胜利的价值和他们的伤亡是否匹配的问题。 一杆日月星辰旗终于在河边迎风招展,更为巧合的是,唐军在不断退后中,他们的将旗竟然歪歪斜斜的倒下了。 到此,已然没有任何的悬念…… 李神符大怒,当即就想派兵继续和敌军抢夺滩头,他麾下的将军们也接连请命。 可李神符到底是犹豫了,他们的身后就是冯翊,不容有失,和这样的敌人在河边纠缠,万一……他不敢想,同样也不敢承担那样一个结果。 所以李神符做出了一个当时看来很是英明,之后却为人诟病的决定,退兵回冯翊。 这其实是李唐反应迟缓所造成的结果,而河边防线拉的太长,兵力过于分散,同样也是河滩之战失利的重要原因。 而当唐军退兵的军令下达的时候,河滩上的局面已是不可收拾。
小说阅读_www.shuoshu8.com 第五卷会群雄 第763章 过河(二) 古老的晋地,黄河环绕而过。 蒲津渡口的历史也是非常久远,和风陵渡,龙门渡并称于世。 而蒲津渡口是联结秦川和晋地最重要的一处交通要道,向以河滩宽阔,利于通行而闻名,相比风陵渡,蒲津渡口的河面相对要窄许多,水流也要湍急一些。 横于河面的蒲津桥,在开皇年间进行了大规模的修缮,后来到了大业年间,因为隋帝杨广在全国范围内大兴土木,蒲津桥的地位无形中便上升了许多,并进行了数次加固。 这个时期,牛马车队从桥上隆隆而过,黄河天堑已成通途一般。 可隋末战乱毁了这一切,当年李渊率兵南下的时候,接连击破驻扎于河东的诸路隋军,受屈突通辖制的悍将桑显和一怒之下,烧毁了浮桥,断绝了李渊过河的最重要的一条通道。 若非冯翊大盗孙华投了李渊,李渊想要渡过黄河,还真不太容易,要知道那会隋军的兵力布置比如今李唐还要强上几分。 ………………………… 此时正值北地初春时节,冰雪融化了也就一个月左右,黄河的汛期还很远,这也是李破选择在这个时节率兵过河的最为主要的一个原因。 过河之战的关键之处有很多,可在经历过辽东战事的李破看来,最为重要的还是怎样搭起一座牢固的浮桥。 当年杨广率百万大军渡辽水,渡河之战其实只持续了两三天而已,之后的一个多月时间,都是人们在河上忙忙碌碌的搭建更多的浮桥,把大军以及粮草辎重运到对岸。 当然了,给李破留下深刻印象的是,那条宽敞如驰道,却不容许兵卒踏上一步的奢华水上建筑。 记忆已经渐渐遥远,却不能让人忘怀,中间的经验教训都已成为了营养,一直在滋润着汉王殿下的事业。 “报,云侍郎禀报大王,船已下水,不出一个时辰,浮桥即成。” 大军后方高处,可近揽全局,李破微微颔首,“回去告知侍郎,莫要像当年宇文尚书般,短了几丈,嘿嘿,本王麾下可没有麦铁杖呢。” 麦铁杖事件无疑是当年第一次征伐辽东之战中最糟心的场景之一,云定兴不会不知道,那件事更是直接导致了杨广暴走,而第一次远征辽东惨败而归,其实也种因于此。 工部几经修改的计划,此时也展示在了万众瞩目之下。 很快,十几条“怪模怪样”的船只用铁索连在一处,从上游顺水而下。 船面很宽,吃水很深,船篷隆起,直接在船板上形成一个三角形,连在一处,就像在河面上多了一条不宽不窄的走廊。 李破身边的尉迟恭瞪大了眼睛,瞧了良久才嘟囔了一句出来,“这他娘的也能飘在水面上,古怪古怪。” 其他人和他的感觉类似,李破则撇了撇嘴,心里道了一句,一群缺乏想象力的蠢货,哼,少见多怪。 当然,他也忘了,在晋水上见到这些古怪玩意的时候,也很想踹上云定兴几脚呢。 也就是说,这是经过试验的,这个冬天工部可没闲着,凿穿晋水冰面,很是实践了些时候,才拉来汉王殿下观看。 同样这也是何稠和云定兴等的杰作,唯一让他们有些遗憾的是,晋水到底不比黄河,水流没那么湍急。 船只来到近处,纷纷抛下船锚,又扔出两条粗大的锁链,早已等待在岸边的人,立即冲上去拖着铁索将其一端死死钉入地面。 对岸的唐军显然也很吃惊,鼓噪了一阵,才冲上河滩射出箭矢。 这种建桥方式快的出乎人的想象,也可以算作是大隋遗留下来的最高建筑水平的一次展示,李破接纳何稠等人,并视之为珍宝,却是在此时此刻得到了最好的回报。 非常顺利,只有一个倒霉的船夫受了箭伤,一头栽进了黄河,也顺便产生了这一战第一例伤亡。 襄邑郡王李神符确实已经到了…… 关西李氏中人大多知兵,这是如今关西贵族传承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和其他门阀有着明显的区别,这无疑造就了他们尚武的精神,当年关西人能一统天下,不是没有原因的。 可话说回来了,不管在什么时候,将帅之才都是稀缺资源,李神符有胆气,知兵事……再有,嗯,也就没有什么其他的了。 而他能带兵驻守冯翊重地,无非就是头上顶了个李字而已,李渊在用人上的特点其实不用多说了。 河边的防守也体现了这一点,潼关有太子李建成坐镇,永丰仓现在是平阳公主李秀宁,冯翊则是襄邑郡王李神符,只有韩城是侯君集,还是秦王李世民的心腹将领。 而在他们身后,有着陕东道行台作为支撑,陕东道行台尚书却是萧禹,也是李渊的亲戚。 这样的布置,很难说有多严密,却还是比当初屈突通强的多了,至少在敌军即将过河的来攻的时候,没有谁想着“弃暗投明”。 可李神符却是心神不宁,从对岸射过来的文章他瞧过了,一篇讨逆檄文看的他心惊肉跳。 他倒是明白,此文如今没多大作用,可内容散不开去,一旦河边攻守失利,说不定就会有人给他来个富贵险中求。 这年月啊……没什么人能够靠得住,不得不说,他的想法跟李渊很是相似,就觉着亲族比较靠谱。 而他这些时日的感觉与李世民完全相反,在晓得李定安真的挥军南下,欲过河来攻的时候,他当即就觉得,死守才是当务之急。 这个时候他不会承认,自己是比较慌乱的,因为兵力不多。 去年的时候,从冯翊陆续向西调走了不少人马,原来四五万人,如今只剩下了两万五千余众。 他一边埋怨着朝中的蠢物们蒙蔽圣听,以至于让李定安那贼子有机可乘,一边则不断在向长安求援。 同时他还自认很是英明,自从接手河边兵权后,立即命人拆除了重建不久的蒲津桥…… 其实从这些心理历程上便可以看得出来,李神符是那种比较平庸的将领,什么时候做什么事,颇有一定章法,可却绝对不能对他寄予厚望。 不需贬低什么,因为军中这样的将领是最多的,作为将领他们会让你感觉很好用,可作为一路统帅,履任艰难的时候,他们的缺点就会暴露出来。 他们该大胆的时候不够大胆,也小心的时候却也不够小心,一旦遇到强敌,便有可能成为一将无能累死三军的典型。 此时李神符无疑被敌人神奇的塔桥方式吓了一跳,早知道这样,俺他娘的之前拆什么拆啊。 这还不算,有一条横线从上游姗姗而来,停在二十余步之外,和之前有所不同的是,它们由岸上牛马牵引,能够很好的控制速度,以免和之前的船只相撞,引起事故。 想的无比周到,云定兴在李破心目中,先就立了一功。 两岸军将都眼巴巴的瞧着,不论敌我都觉着等待之中,时间显得分外的漫长。 河面之上,两条无头蛇摇晃着身子,看上去极不稳当,离对岸也还有二三十步,果然短了…… 李神符适时哈哈一笑,谓左右道:“今日或有麦铁杖重来?” 他身边的将领和幕僚们也都笑了起来,可谁都明白,敌军有备而来,绝对不可能重演辽水故事,此战已是不可避免,只是见郡王神态轻松,却是心安不少。 李神符稍微提振了一下身边人等的士气,便沉声道:“传令,前军向前列阵,晓谕众军,退后者斩。” 部将张龚请令,“郡王,末将愿守河滩,定不叫一个贼子过得河来。” 李神符自然不会允许亲军将领这个时候离开身边,只温声道:“稍安勿躁,李定安虽出身卑贱,不学无术,可却狡诈无比,今无故犯我,定有仗持,瞧些时候再说。” 众人钦服,郡王指挥若定,有大将之风,咱们只需与敌死战即可啊…… 李神符的表现可圈可点,有他在军中,确实也能稳住军心士气,当然了,谁也不知道,此时这位郡王心中已是生了踌躇。 身后就是冯翊,他带两万众来到渡口处,一旦失利……若是冯翊有失,那可怎么好? 这个时候,他又埋怨上了平阳公主李秀宁,传信给永丰仓已有数日,那边却毫无动静,莫非是想坐观情郎过河?或者是还记得他家兄长当年夺功之事,不愿带兵来援? 想到兄长,李神符更是愤愤,要知道兄长李神通与他亦父亦兄,是看着他长大的,兄弟之间的感情就不用说了,自李神通被俘,他就多方设法想要把兄长救回来,若非“人微言轻”,总是不得阀主点头,不然的话,他都想拿李定安的岳丈李靖去叫唤兄长了。 在这件事上,他对李渊父子是有着极大的怨言的,这会李秀宁也就成了他情绪的发泄口。 心烦意乱间,连他自己都没有意识到,对于对岸那个出身卑贱的贱家子,已然生出了极大的恐惧。 未战,先就怯了三分…… (今天做了无数检查,最终被告知,手术还得排队,一排就排到了星期五,阿草也是醉了。)
小说阅读_www.shuoshu8.com 第五卷会群雄 第762章 过河(一) “禀报大王,步将军派人来报,颍川郡太守崔枢,襄城郡太守郑玄成率众来降……” 树倒猢狲散,墙头草们开始各寻出路了。 而河南也不乏大姓高门,只是落拓的凤凰不如鸡,瞧瞧,两个顶着明晃晃的姓氏的太守都没有改旗易帜一说,直接跑到了弘农郡来请降了。 崔枢是清河崔氏颍川一脉鄢陵房中人,庶出,崔氏曾经介绍过,这里不用多说,只需要知道,这个千年大族从魏晋南北朝开始,便被许为汉姓门阀第一,枝叶遍布黄河两岸,大江南北,在官员序列中听到他们的名字一点也不需要奇怪。 相比崔枢,郑玄成的出身也差不多少,荥阳郑氏嫡子,郑氏同样是当世五大汉姓门阀中的一个,相比之下,河东裴氏都要差着一个档次,晋阳王氏则位居五大门阀之末。 两个人年纪都不大,三四十岁年纪,正是年富力强,有所作为的时节,也一直以辅国之臣作为毕生的目标在前进着。 说来也是好笑,他们家世显赫,比旁人有着更多的助力,可就算在这样的动乱时节,这些门阀子弟却也少有人生出掌控一方,进图天下的念头,却还是良禽择木而栖的念头占据者绝对的上风。 反而大多是草根阶层纷纷生出了蓬勃的野心,不得不说,书念的多了的人,就是欠缺了些锐气和想象力。 这种特点在汉姓大阀中人的身上表现的尤为突出。 可不管他们姓甚名谁,在李破这里皆属“无名之辈”,没时间过多的理会。 因为李破已经非常清楚门阀子弟的嘴脸以及他们的理念,到了如今才来相投,那一定是走投无路之下的无奈之举,不定观望了多少时间,又做了多少心理建设,才来投他这个汉王呢。 如果不是他派兵扼住了弘农郡这样联结东西的交通要道,河南门阀子头一个想要去投的应该是李渊才对。 第二个选择应该是萧铣,人家是南梁后裔,天生就带着些“皇者之气”,你不去江陵摇尾巴,那一定是受到了南阳一战的影响,觉着萧铣不那么牢靠了。 李破根本没见到两个太守,却很是笃定自己的猜测八九不离十,正跟尉迟等人商议军事的他连步群派来的人都没见,随即给费青奴下令,让步群派人护送来人去晋阳安置,意思也很明白,等这一战过去再说。 处理的迅速而又敷衍,显然已经全身心专注于当前战事的他没有意识到,鄢陵崔氏以及荥阳郑氏到底意味着什么。 而他也没有征求裴世清和王泽等人的意见,所以,消息传到弘农的当晚,崔枢就想带人逃走。 因为崔枢和郑玄成都没做好“深入”晋阳的准备,在他们看来,像他们这样的身份,别看倒霉的已经开始吃糠咽菜了,可毕竟是崔郑子孙,上数无数代,都能和周武,姜子牙之类的扯上关系。 深厚的家族底蕴,让他们自视甚高,觉着当即许官都属于轻慢贤才,别说没有任何许诺就“押解”去晋阳了,当咱们是犯官嘛? 崔枢脾气比郑玄成急躁,觉得受到了极大的羞辱,于是想要溜走另择贤主,嗯,“聪明”的崔太守没想回去颍川,而是直接向西欲投潼关李建成。 可惜,想法挺不错,可崤函古道却已全在晋地侦骑监视之内,,几十里的路程,除非你会飞,不然别想悄然而去。 没到天明,崔枢等人就被捉了回来,看着鼻青脸肿,仪态全无的崔太守,郑玄成很是庆幸,自己没老崔那么没脑子,不然吃了诺大苦头,却还不是得到晋阳走一遭?何苦来由? 心情本就有些不好的步群,当即就有点恼了,他可不管你姓崔还是姓郑,来了说的挺好,转头就想偷溜,当老子这里是什么? 若非有徐世绩等人相劝,崔枢很可能就此人头落地也说不准,李破麾下老人儿们的粗鲁和暴躁,在这件事中体现的很明显。 反而是后来的人一般都比较聪明,显然这也体现了李破一路走来,身边人事变幻的一些特点。 两个名门子弟被“护送”过了黄河,没激起什么浪花,可他们到了绛郡,却是受到了裴世清等人的热情款待。 而这个时候,黄河边上的战事已经开始,裴世清也不敢去打扰汉王殿下,只是好生相待,最终还是将人给送走了,算是给裴氏又留下了些情面。 这是门阀世家交往中的典型例子,搬出一个名姓来,便能做到宾朋满天下,落难的时候还能得到很多人敬重,生存率绝非普通人可以相比。 而李破确实也顾不上什么崔啊郑的,他的目光已经死死盯在了对岸,不会再挪动地方了。 工部侍郎云定兴报说,一切就绪的时候,李破一声令下,大军便从蒲坂拔营而起,进至河边。 黄河岸边早已兵营遍布,前面是步军各个卫府,后面则是骑军作为后续,几乎从蒲坂左近,一直到黄河岸边,都是大军兵营。 煊赫而来,没有任何的遮掩,却还是让李唐产生了仓促迎战的感觉,没办法,这可以说是李破第一次主动出击,李唐完全沦为被动防守的一方,这说明了近两年来,两家实力的变化,攻防易势是最为直接的证明。 而大战之前,还有最后一道程序要走。 工匠们已经受命,在大营靠近河边处,建起了一座高台,这一天,军中将校尽都聚于台下,礼部尚书王泽徐徐登顶,向军中将领宣读讨逆檄文。 这显然是王泽自出生以来,滋味最为浓厚的一刻,费尽心思书写的讨逆檄文,自然是文采斐然,估计就算李渊此时听了,也只能掩面而走,不敢稍留。 嗯,可惜听众们……没多少人能听懂,枉费了王氏阀主那么好的文才。 宣读完毕,响起了军将们参差不齐的欢呼声,听着挺热烈,其实你要是问一问他们,许就都要茫然的唠叨上几句,俺觉着吧,真没必要……拿着刀子冲过河去,砍下李渊那厮的脑袋多省事,在这里叽叽歪歪又有何用?还真能吓的李渊自己抹了脖子不成? 显然,这篇讨逆檄文不是写给军将们来听的,它是要昭告四方,此次起兵是有着原因的,而且咱们占在了正义的一方。 这就是当世所说,师出有名,军将们大多不在乎这个,可诸侯们在乎,门阀子弟们更在乎大义名分。 至于有多大的实际作用,其实还是得看这一战的战果,而现在嘛,主要是晋阳王氏表明了把自己绑在战船上的意愿而已,等同于投名状一类的东西。 李破没有上去再进行什么煽动人心的演讲,那根本没有必要。 到了如今,谁都知道汉王就在军中,不用再像当年杨广那么拉风,非要彰显自己的尊贵和与众不同,王者的虚荣心一般来说都很强,可绝对不能过火。 弄的像作秀一样,在当世之人眼中,很可能会沦为笑柄,而非是获得众人的尊敬。 李破只是将六个卫府将军叫到眼前,沉声对他们说了一句,“好了,万事皆已齐备,让咱们瞧瞧关西豪杰还像不像当年那般不可一世吧。” 众将锤击着胸膛,除了宇文镬有些不自在之外,其他人都是志气昂扬,心里好像踹了一团火焰般,滚烫欲沸。 确实是万事俱备,无论是后方的粮草军械,还是前面的将校兵卒,都已经做好了大战的准备。 唯一让李破有些不安的是,隔着一条黄河,一旦两军对阵,对岸的消息就完全断绝了下来,而自他起兵以来,从来都是有备算无备,不像当前一战,几乎无法察之对岸动静。 可不管怎么说,李破都相信,胜利是属于他的…… ……………………………… 四月十二,天气晴好,黄河东西两岸的战事却在这一天拉开了序幕。 一队队的晋地兵卒踏上河滩,他们属于右屯卫府,是尉迟信的部下,率领他们先期抢滩过河的不是旁人,正是尉迟信的弟弟尉迟偕。 左右屯卫是步军中最为精锐的两部,他们中间的步卒多为河北人和山东人,如果让正经的关西贵族来评价,那他们就是北齐余孽无疑。 而这两个地方确实也是出产精兵的地方,这也是李破的老底子,从云内组建至今,其中充斥着远征辽东的老卒。 对岸的唐军也早已到来,此时从营寨中陆续而出,在黄河滩头摆开阵列,一杆李字大旗迎风招展,也不知是不是襄邑郡王李神符亲自到了。 这些都不重要,两岸兵卒隔着一条黄河对峙,虎视眈眈,在温暖的春风以及黄河微腥的水汽中尽情的将杀气释放了出来。 天下一片肃杀,好像连空气都已渐渐凝结,兵卒们握紧了手中的刀枪,只待鲜血流下,不管是自己的还是敌人的…… (阿草明天要做个小手术,也不知道术后能不能保持更新,嗯,很小的手术,应该会不舒服个两三天,看情况吧。)
小说阅读_www.shuoshu8.com 第五卷会群雄 第760章 绛郡 这一年三月二十四,汉王李破率亲军至绛郡。 到此,渡河进入关西之战已是箭在弦上,除非老天爷作怪,不然的话应是没有什么能够让此战胎死腹中了。 在绛郡郡城城门之外迎接汉王到来的人们,已经等候多时。 他们分作了两处,一边以重新领有闻喜县公爵位的绛郡太守裴世清为首的文臣,另外一边则是刚到绛郡不久的尉迟恭,步群等军中将领。 等到汉王李破一至,文人们一躬到地,武将们狠狠锤击着胸膛,声势着实不小。 可对这样的场面,李破生不出太多的感慨之心了,他早已习惯了众人环伺膜拜的生活,只是和以前不太一样的是,自他称汉王以来,许多场面便不约而同的隆重了许多。 除了罗士信等几个心里没数的家伙外,再没有谁会在随意的跟在他身边,口称将主,然后发些牢骚什么的了,所以他感受到的,其实就只剩下君臣上下的分野。 而李破本人就算有时候偶尔觉着不太舒适,也不会刻意去改变什么,因为他很明白,和什么人都能打成一片的人,绝对不可能是个好的上位者,作为汉王,他需要的是足够的威严,而非是深厚的情义。 人心难测,畏威者多,怀德者稀,古人们早就将之写在了书本上,只是很多人选择视而不见罢了。 于是李破便威严的摆了摆手,让众人免礼,一边吩咐着左二领军赵世勋,右二领军阿史那大奈领兵去寻扎营之处,身边只剩下罗士信,刘敬升,张进,费青奴等领亲卫护持。 从这些人的名姓就可以瞧的出来,他是将能带出来的人都带出来了,徐世绩领兵河南,阿史那大奈补上,亲军将领一个不少。 来绛郡相迎的卫府将军也到了七七八八,除张伦镇守弘农之外,其余人等都在,连他称汉王的时候,军中将领们聚的也没此次全乎。 可见,所谓倾力一击不是开玩笑的。 稍稍布置了一下军务,李破便翻身下马,向前行去,人群如波浪般分开,却又恰到好处的将领头的人展现在汉王眼前。 李破选择了步行入城,人群簇拥着他缓缓移动。 而在人群当中,李破和臣下们谈笑风生,先是问候了一下裴世清的身体,再和将军们道了几声辛苦,便已让臣子们感受到了春天般的温暖。 显然,他和李世民那样的世家子在行事上还是有着太多的区别,可却都有着非凡的亲和力,甚至于犹有过之,毕竟他李破没有什么兄弟,更没有一个父皇压在头顶上。 更为重要的是,这一片诺大的基业是他亲手打下来的,无人能够和他平起平坐,共享尊荣。 进了城门,行过甬道,李破转转眼珠拐了个弯,顺着梯道走上城墙。 这里眼界就开阔了不少,只是兴之所至,弄的臣下们有些慌乱,却无人敢阻汉王殿下的“雅兴”。 李破手抚城墙,观望一番,笑道:“别后不足一载,此地又兴旺许多,若无军营中的兵戈之气相扰,怕是已有几分承平之像矣……裴郡守居功至伟,辛苦辛苦。” 这话将军们肯定听着不顺耳,可也不敢跟汉王较劲,只盯着裴老头看他怎么说。 裴世清恍如未觉,笑的温文尔雅,躬身谦逊,“此乃赵郡守之功,臣万不敢居之,再者,时至今日,若无兵戈之气相佐,谁又能处之安然呢?” 稍稍在文武之间制造了点矛盾,为的其实还是一般,裴氏这样的河东大阀,他觉得需要时常敲打,吓唬一下。 见裴世清还是和以往一样,应答的滴水不漏,李破也不为己甚,只是顺着话音便道:“郡守不必过谦,我之前初到此处,便与人说过,河东裴氏在此,实乃绛郡百姓之幸也,如今不过应其言而已……” “可你们应该晓得,天下战乱已有十余载,各处生民涂炭,满目疮痍,我倒愿天下多些裴氏,能保一地安宁,可惜天下能如裴氏者,寥寥无几,反而走兽横行,视百姓如猪狗,还都自诩豪杰之属,可叹可笑。” “关西李氏,窃据西京,尝以贤名而惑四方,实则纂逆之贼也,吾整军经年,今率兵南来,以正讨逆,正应天时人和,然吾一人力寡,还需众人相助,以成其事……诸君可愿助我?” 那有什么愿意不愿意的,这和战争宣言差不多,只是没那么正式而已,众人躬身聆听,话音方落,裴世清便已大声道。 “臣等愿随大王讨平逆臣贼子,救民于水火。” 众人慢了一拍,却是纷纷应和,只有同为晋地大阀阀主的王泽偷偷瞅了裴世清好几眼,心说,那个饱读诗书的正人君子跑哪去了?怎么瞧着好像世间多了个阿谀谄媚之徒呢? 他可是不晓得,经历了从李唐部属到汉王麾下,再轮流于绛郡,上党任职的裴氏阀主,那种从心灵到肉体所经受的折磨,比之晋阳王氏当年可谓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顾虑太多之下,可是越发的矫情不起来了,如果设身处地的想一想,他们王氏也不是一样,不然的话,他王氏阀主哪里会甘冒矢石之险,随军而征? 你瞧瞧,当年伐辽东时,多大的声势,你见王氏和裴氏主事动弹过地方吗?逃脱兵役的子弟倒是不在少数。 李破状似满意的连连点头,许久才又笑道:“众志成城,事有可为啊,本王年近而立,你们瞧一瞧,却还一事无成,怎么对得起列祖列宗?若是能一战而克西京,才稍稍说得过去嘛,你们说是不是?” 他这样的说话方式,旁人真就学不来,效果却不错,文人们身上一紧,肯定觉着有些不合适,多少要在心里嘀咕两句,还一事无成?您这么说还让咱们怎么活? 对李破家世知根知底的人恐怕要更进一步,您那列祖列宗在哪?李广就算活着,怕也比不得您吧?祖坟青烟吗冒的老高,还有什么可不满意的? 只是汉王开起了玩笑,说明胸有成竹,是好事,他们自然也能安心许多。 倒是将军们愣了愣,然后一群人便吭吭哧哧的笑了起来,恶形恶状间,一如当年跟随李破在边郡征战时那般,在最苦的时候,汉王殿下也能“轻轻松松”带着大家战胜强敌,对他们来说,那亲切感简直是扑面而来。 步群还是那么不要脸,早就挤开尉迟恭给自己弄了个更贴近汉王的好位置,如非罗士信身板在那里摆着,人又凶的一塌糊涂,恐怕也被他给挤开了。 这时步群探头探脑的就笑,“将主一事无成,末将等何尝不是如此?俺们还想加个大将军号呢,等将主进了长安,俺们岂不也能沾些光了?” 有长进,看着笑的龇牙咧嘴,眼睛都快找不到的步群,李破也觉得很有亲切感。 当然了,听着像是玩笑,可步群确实是有所长进,这话是在给众将打底,没见大家笑的挺欢,耳朵却都支起来了吗?连尉迟都罕见的没给步群来一下。 李破遂大气的摆了摆手,“荣华富贵,尽都在此,就看你们怎么来取了。” 言罢,拍击着城垛吟道:“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此处可瞻西京楼台,尔等若能戮力向前,吾又怎会负了汝等之功?” 裴世清,王泽等先愣了愣,咂摸一下,诗是好诗,却与大王身份不符,诗中之意,也堪琢磨,嗯,总之一句话,不很应景,倒是罕见的雄健之词无疑。 将军们可不管那么多,他们多数人也都听不明白,只知道汉王殿下很少在战前亲口许诺什么,这一次却是不同,既然很少,那就很珍贵,而汉王从来不糊弄人。 一个个身板扎实的将军们,心好像火炭般热了起来,即便是尉迟恭,一张黑脸上也泛起了些暗红,还在心里嘀咕,步群这厮虽还是那么讨人厌,可这次真就替大家说了话,不错不错。 展示了一下自己的“文才”,瞧瞧众人也没谁敢细究就里,反而称道之声不绝,王泽更是已经让人去取了纸笔,亲自将之记下,之后要归入汉王府存档,算是抢了杨续的生意,也好好“谄媚”了一把,不让裴氏专美于前。 实际上,这也只是能稍稍振奋一下军心士气,大战之前,不管你用什么样的言语来说话,气氛还是以凝重居多。 绛郡郡城周围的兵营已经被塞满了,粮仓,库房也已充实无比,还有粮草军械不断的从北边运过来。 让绛郡上下官吏忙的焦头烂额,即便是在郡府给汉王殿下摆的接风宴,也是草草了之,将军们军务更是繁忙,急着想听候汉王的军令。 所以,李破刚到绛郡,其实就进入了忙碌的状态…… (世界杯到了,竟然选在了俄罗斯举行,也是一件比较奇妙的事情,阿草虽然对足球没什么兴趣,却也要观看一下,嗯,睡眠不足中。)
小说阅读_www.shuoshu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