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书吧 > 历史军事 > 日月永在 > 第二百九十五章:育才

第二百九十五章:育才

推荐阅读: 情欲超市   小雄的故事   明星潜规则之皇   都市偷心龙爪手   冥妻你太坏   爱的释放   人生得意须纵欢   染指之后【校园1v1】   豪门秘史   快穿之名器尤物   都市皇宫   我的美味儿媳   交换的妻子   失控(双性)   福艳之都市后宫  

    大明的建设在快速有序的推行,同一时间,各省兴办学堂的工程也在同时落实。

    自翰林院选拔出来的教师队伍,同着从工部刚刚印刷出来,还透着油墨纸香的各类书籍,赶着马车踏上了旅程。

    最早落实的自然还是天子脚下的南京城,几乎在建文六年的二月,第一所童学堂便率先开堂招生。

    这个新颖的地方吸引了整个南京的目光。

    一所全面免费的官办学堂,教哪些知识?

    南京城里的达官显贵都动了心,想着把自己家里的孩子送进去,于是纷纷找到应天府里去,陈绍也是头疼不已,只能硬着头皮把这些平素里连见一面都难的文臣武勋打发走。

    上面的政策,这童学和少学那是只对平民阶层开放的,原则上不招收家境优渥条件下的孩子,外省还好些,上瞒下骗总能塞进去不少,他应天府就在皇帝脚底下,给他一百个胆子他也不敢干这事啊。

    三百个名额对于南京城来说自然是不够的,这座足足有着上百万定居人口的当世第一大城,在学堂开堂招生的第一天就堵的学堂水泄不通。

    报学的学生多了,这所童学堂的教谕:一个翰林院下来的讲读也就有了可选择的空间,他在这乌泱泱的孩子中挑选了三百个岁数都在五六岁左右的稚童补进了学堂之中。

    “分班授课,一班一百人。”

    南京城匠户新打制出来的课桌椅完全承袭了后世的模样,而非这个时代司空见惯的单人矮几形式,小小的长桌配上一条长凳,两个孩子就可以并肩坐在一起,接过他们从来没有见过,上好纸张上渲染着黑色油墨编订的书册。

    《国学:一年》。

    童学期只有三门课,也只有三本书,分别便是《国学:一年》、《数学:一年》、《品德:一年》。

    入学的第一年拿到的便是标注一年的书本,入学的第六年拿到的便是标注六年的书本。

    这是按照入学的时间,而非学生本身的岁数。

    哪怕是十二岁才入童学的孩子,也要从一年版开始学。

    等到结业,也都该十八岁了。所以在教育兴办的前期,这种超龄学生绝不会在少数,只有等到教育全面普及开,才会逐渐常态化,适龄化。

    “孩子们,育才之前先育德,所以在教你们知识之前,我要先教你们立感恩之心。”

    年轻的翰林学子是五年的同进士出身,他放下书籍面向这一群兴致冲冲,穿着学堂发放的统一制式素衫昂起小脑袋的孩子,肃然道。

    “你们将会通过识字而百~万\小!说,通过百~万\小!说而进入一个崭新的天地,迎接一次人生的蜕变,而我,就是你们新生的引导者,记住我的名字:徐广。我是你们未来六年的师傅,也会是你们未来六年的师父。

    为人师者,传道受业解惑,有育德育才之功,是以,你们在打开书本之前,应先学会感恩。

    感恩当今陛下给与你们这次学习的机会,感恩为师这个师父教授你们知识。

    现在,离开你们的座位,面北而拜,三叩首,谢君父开学之恩。”

    这群小孩子都老老实实的离开座位,在这名翰林学子的代领下,向着皇宫的位置撩袍下跪,肃容静声,行三叩首,童声稚气的喊道:“君父万岁万万岁。”

    等这些孩子站起身,徐广继续说道:“现在,你们要向为师鞠躬行礼,谢为师传授之恩。”

    “谢恩师传授之恩。”

    “人不知恩不立,人不知礼难行。”

    徐广正色道:“将来每一日的第一堂课,你们都要记住谢君父之恩,每一堂课,都要记住向讲师致礼。”

    孩子们都齐声喊道:“谨遵恩师教诲。”

    很满意孩子们的态度,徐广这才颔首让这群孩子落座,拿起书本。

    “读书先学识字,识字先学发音。”

    古有切韵,共一百九十三韵。分平声五十四韵、上声五十一韵、去声五十六韵、入声三十二韵。可谓繁琐复杂,仅识字一项,入门就需数年之久,朱允炆自然不可能放着后世更方便、经过几十年努力改进的汉语拼音文法不用,舍近求远的选择切韵。

    所以这本国学的第一课,就是后世每一个孩子都熟悉的波泼墨佛的特了呢。

    这就是为什么朱允炆一再强调,童学招生原则上只招收未曾识过字的孩子,目的就是为了让他们从零开始的基础上学习,而不会觉得别扭。

    学拼音就要出拼音字典,后者还没有诞生,翰林院倒是收录编修了出来,工部这边的印刷工作暂时没有跟上罢了。

    国学课的基础如果说是学生母、韵母和发音。

    那么数学课的基础就是学朱允炆一手创造的大明数字和祖宗的智慧九九乘法表、加减法之类的。

    这些不同于汉字的数字符号让这些孩子更觉得新奇。

    数学课之后的品德课就比较枯燥了,品德课的基础是认知。

    认知身份和不同身份之间的关系。

    “皇上、父亲、母亲。”

    孩子们最先认知的便是这三个身份词后的意义,而后便是延伸的那首大家耳熟能详又被朱允炆魔改的儿歌。

    “父亲的父亲叫祖父、父亲的母亲叫祖母;父亲的兄长叫伯父、父亲的弟弟叫叔父。

    母亲的父亲叫外公,母亲的母亲叫外婆;母亲的兄弟叫舅父、母亲的姐妹叫姨母。”

    “师父,您说皇上等同于我们的父亲,那么是不是说皇上就是我们父亲的兄弟呢?”

    有一个学生提问,当堂的教师就笑着摇头。

    “皇上是父亲的形容是一种广泛的身份,他不仅是你们的父亲,也是你们父亲的父亲,也可以是你们祖父的父亲,因为君父是天下所有人的父亲。”

    “哇。”

    这些孩子都颇为吃惊的惊叹一声,然后就是挠头。

    “那站在皇上父亲的面前,是不是我跟我爹就属于兄弟了。”

    课堂内,顿时一片哄堂大笑起来。

    “贫嘴。”

    讲师拿着戒尺走过去冷哼一声:“伸手。”

    “哦。”

    淘气的小子伸出手,顿时疼的委屈巴巴。

    他觉着自己没猜错啊,既然皇上是所有人的父亲,那站在皇帝的角度上来看,不就都是平辈的孩子一视同仁了吗?

    打闹嬉戏之余,这些孩子一天的功课过的便特别的快,也极其舒适。

    一节课只有半个时辰,而后便是一刻钟的休息。等第三堂课结束后,便是半个时辰的吃饭和午休时间。

    午休结束后,这些孩子会有半个时辰的体训课。

    等到体训课结束又是一刻钟的休息,随后便要继续上课了。

    半个时辰的功课一刻钟休息,最后再上最后一堂课就可以放学了。

    一天下来,整好便是四个时辰。

    五堂学习课、一堂体训课。

    孩子们的读书生活舒适且充实。

    而当一天的功课结束后,那么三堂课的讲师还会留下回家的功课作业。

    自是简单的写下多少个字亦或将九九乘法表抄写一遍。

    一如南京之学堂,在江西和浙江这些试点省份,大明的官办学堂也在火热的开办之中,唯一的区别,可能就是招生的‘标准’无法做到南京城那般的严格。

    杭州府钱塘县。

    这里有着钱塘江、有富春山居图,是杭州府的倚郭,当年,也是南宋的首都临安府脚下。

    人杰地灵、文气鼎盛。

    开春的钱塘褪了春潮,空气中还残留着大量淡淡的湿气,杭州多雨,经常一下就是半个月的时间,街头街尾的道路上都湿漉漉的,来往的儒衫学子都在手里拿着一把油纸伞,小心防备着可能会突如其来的风雨。

    “哒哒哒。”

    清脆的马蹄声响起,几名士子便扬起头,恰看到一骑疾驰,只是令人惊诧的,这黑色的高头马上,驭马的却只是一个小小的红衣稚童。

    “呵,好家伙。”

    这几个学子反不觉惊诧,显然是认识这马背上的孩子,纷纷出言赞叹:“红孩儿,骑黑马游街。”

    这稚童拉住马缰,直视这些学子,还像模像样的拱手见礼,而后傲然到:“赤帝子,斩白蛇当道。”

    “好!”

    几个学子都鼓掌叫好,为这孩子的气魄喝彩,随后问道:“此去何处?”

    “杭州学堂。”

    “六岁稚童,何敢骑马驰道杭州?”

    “冲龄甘罗,也敢高居秦国庙堂。”

    几名学子见难不住这小小稚童,都纷纷让开路,恭敬目送此子离开,望着背影赞叹:“此子真人中龙凤,假日必为首辅,于家有福啊。”

    “不得了,不得了。”

    钱塘县往杭州最近,也有几十里的路程,就这么一个小小的六岁稚童,便是骑马一头撞进了杭州府内,直把杭州童学堂的堂师唬的怔神,捏着名册看着眼前这个一本正经拴马的孩子。

    “于谦?”

    “学生见过恩师。”

    小小孩童,有礼有节,到让这翰林学子有些手足无措起来。

    天纵英才,谓麒麟童。

    “快快进来吧,还有一刻钟便要开堂授课了。”

    跟其他的孩子不同,这叫于谦的孩子走进新颖的学堂中并未东张西望,十分稳重的找到了自己的位置,直腰挺身,静静的翻看自己面前的那本《国学:一年》的书籍。

    他识字,早在三岁时便可通读唐宋诗词了,这本书里的内容与他而言十分的浅显。

    但于谦还是来了,这是一个孩子主动向家里要求的,于谦的祖父是当年工部主事,浙江清吏司的郎官,于家这点面子还是有的。

    时代不同了,按部就班的在家里读古文经典将来已经不见得有什么出息,所以于谦才希望能来学堂读书。

    开课,致礼。

    虽然一年级的水平对于谦来说极其的简单,但他还是很用功的在学习,静下心,跟着讲师识字认拼音,然后温习着简单的入门诗。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读着孟浩然隐居鹿门山所作的田园诗,于谦却看向了南京的方向。

    而在南京,朱允炆也在时刻关注着教育这一块。

    学堂开办也已经有一两个月的光景,朱允炆便通知双喜,坐不住的他打算离宫去看一趟。

    算不上低调出行,不过是在不干扰到学堂内孩子们的学习前提下,将学堂外的安全环境落实好即可。

    “这群孩子将来可能出一省布政、也可能出部堂大员,朕自然要看看。”

    一身轻简的便服,朱允炆已经推门走进了学堂的庭院之内,这时候正赶上开课,三间堂舍内都有着讲师授课的声音。

    新任的教育部尚书黄观陪在朱允炆的身侧,看着后者极其恶趣味的在一间间房舍的窗户外窥视,也不知道皇帝在看什么。

    皇帝在干什么?当然是想体验一下班主任抓包的小趣味了。

    但是紧跟着他就很失望的发现,一堂之内百名学生,没有一个走神或者乱瞄的,都专心致志的看向讲台上的教师,或是闷头于书籍之上。

    这个年代,一个学习的机会贵重如登天的阶梯,所以这群孩子格外的珍惜。

    走神放肆,要是被开除出学堂,赶回了家,那可真会被父母活活打死。

    “陛下。”

    黄观刚开口,就见朱允炆抬手,忙缄默下来。

    “不要发出声音,安心看着。”

    一个皇帝、一个尚书,就这么静静的守在学堂外,足足看了两刻钟的功夫才转身离开。

    “陛下不打算鼓励一下这些孩子吗?”

    本以为朱允炆会在这待到这群学生下堂,没曾想皇帝竟然直接转身离开了,黄观还有些没反应过来。

    “整整两刻钟,这群孩子都没有看咱们一眼,如此用功,即使没有朕的鼓励,他们也会认真刻苦的学习。”

    外简内奢的马车内,朱允炆由衷的开心,夸耀着这群孩子的表现。

    教育是国之根本,孩子是国家的未来。

    能看到这群孩子如此努力的攻读,朱允炆自是欣慰不已。

    “要保障这群孩子的伙食,让他们吃好些。”

    “请陛下放心,在吃食上,餐餐都有肉。”

    皇帝心疼孩子,南京城里的学堂自然严格按照标准来执行,上行下效,哪怕别的省份有吃亏空的行为,但也绝对要比寻常百姓家吃的好。

    “那就好,那就好啊。”

    大明富有四海,北方还有整个草原,数之不尽的牛羊马匹,这一年间,南京城里的肉价已经掉了许多,举凡是孩子不甚太多的百姓家,虽然做不到餐餐有肉,但一个月开开荤腥,祭祭五脏庙也是轻而易举。

    只是吃饱穿暖的要求,在眼下的大明,不再是什么难事。

    回转皇宫,朱允炆便唤来正在读书的朱文奎,问道:“你想要跟其他的孩子一起上学吗?”

    后者两只乌溜溜的眼睛顿时亮了起来,不假思索的点头。

    “想。”

    “那好,你爹我来安排。”

    揉了揉朱文奎的小脑袋瓜,朱允炆便提笔写了一句话,差人传给魏均。

    “安排一下,在玄武湖外盖一所学堂,大约能容纳一百人即可。”

    交代下去,朱允炆便传召了朱棣、徐辉祖和杨士奇三人。

    “朕在玄武湖加开一所学堂,宗亲。武勋和百官,家里有孩子的可以报名,这所学堂不同于眼下朕推行的三级教育学堂,学得东西不一样,教他们的讲师,由朕亲自担纲主讲师,卿等三人担任副讲。同时传谕各省,也可举荐入京,考定通过,皆可入学。”

    民间有面向士林百姓的一般化学堂,南京,朱允炆打算加开一所走精英路线的精英学堂。

    “不过先说好,这所学堂可不是谁都能进的。”

    这个世界上有天才和庸才之分,这是天地不公的表现。

    有的人打一落生就比别人更聪明,他们哪怕接受粗陋的教育也会进步的飞快,而针对这个群体,为什么要让他们接受简陋的教育呢?

    非是朱允炆鼓励两极分化,而是有这么一群早慧的孩子,本就应该接受更成熟的教育。

    他们会比同领的孩子更早的进入社会,权利责任对等原则,他们比同龄的孩子也要更早的承担起社会上的责任。

    朱允炆不会测智商,也没打算搞什么门萨俱乐部之类的不明觉厉的组织。

    他打算成立一个大明的少年团,让这里的孩子更早的接受跟这个国家有关的知识,更早的成为国家各个领域的生力军,为国家和民族奉献力量。

    三人都明白了朱允炆的意思,说是少年团,倒不如说是天之骄子团。

    仅从师资力量来说,那这天下便无可出其右的了,而且选材也要选出顶尖的神童。

    这位皇帝脑子里的奇思妙想太多,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明显可以看出,早几年皇帝一直都是在收着来的,眼下完全有放飞自我的态度,一个个崭新的理念抛出,不办教育,谁还能跟得上皇帝的步伐。

    所以他们也是大力支持,也觉得要是能有个学堂拴住皇帝倒也是好事,不然他们这天天跟在皇帝身边,实在是吃力的很。

    跟不上皇帝的步伐可是很丢人的事情。

    “这个团体将会面向全大明进行招录,中枢由你们三人来举荐,而地方上则由各省布政使举荐,最后由朕来亲自考定。”

    通过了才能入团,不能通过的,就打道回府。

    不存在打招呼、讲人情的任何可能性。

    当然,最终入学的可能率上,仍然会是中枢朝廷里这些贵胄之后的机会更大。

    因为他们的家境在这里,打小识字读书又能耳濡目染,圈子里接受到的知识,总是要比民间普通家庭的孩子要更加高深。

    但这并不说明他们天姿有多么高,他们只是因为处在一个接受知识的井口上,所以才会更加的早慧和成熟。

    这群孩子的入学率一定会高于地方上普通家庭出来的,这是的高低不同导致的,所以朱允炆还要设置半年考和年终考定两项,这个目的就是看出成长的速度,真正的天才,是一定会后来居上的。

    只要努力,没有什么事情是上天注定。

    “十二岁以下皆可报名,你们回头都知会出去,有想要参加的,把名单整理好,交给朕即可。”

    朱允炆交代道:“考定的时间,就放在今年的中秋节后吧。”

    再多腾出几个月的时间,也给各省一个举荐的机会。

    “你虽然是免试入学,但如果将来考定不通过的话,你爹我也会毫不客气的裁汰你。”

    晚上吃饭的时候,朱允炆在乾清宫里冲着朱文奎正色道:“所以千万不可以有懈怠的想法,这几个月安心百~万\小!说,朕批阅过的奏本,你若是想看也随时可以看。”

    “儿臣谨遵父皇教诲。”

    恭敬应下,朱文奎便继续闷头吃饭。

    “嗯,你记住,机会永远都是留给有准备的人。”

    机会,永远都是留给有准备的人。

    这句话不仅仅是对朱文奎说的,也是朱允炆这个君父对全天下孩子的许诺。

    大明少年团,唯才是举,无视出身,不看重家境,招录的,全都是眼下大明最顶尖的那一撮。

    朱允炆的招录标准是红线,只有过关和不过关,并不打算搞计划招生,非得招录到一定的数量。

    如果没有一个过关的,那这个少年团就空置着。

    如果一次性能有几百几千人过关,那朱允炆反而要进行二次考定。

    只有更严格,没有更宽松。

    皇帝的意思被传达到了各省地方,各省也开始启动相应的察荐程序。

    这个机会,就这么被推到了于谦的面前。

    “素闻神童美名,本官也曾与你祖父有过共仕的缘分,今日便送你一程。”

    浙江左布政使王钝在杭州学堂见到了于谦,勉励道:“而今圣上开恩学,擢天下英才亲自授课,一旦入选,他日必青云直上,孩子,我很看好你,希望你不要让家乡父老失望。”

    小小的身板挺得笔直,于谦躬身谢礼,用不卑不亢的语气说道:“学生谢过藩台大人。”

    “嗯。”

    王钝唤来一名胥吏:“此番我浙江共荐十人,你回头持本官手令去杭州卫借一个小旗,负责沿途保护。”

    说完便看向于谦。

    “回家跟父母告个别,顺便收拾一下行礼,三日后,在这杭州使司衙门口集合。”

    “学生告退。”

    看着于谦离开的身影,王钝由衷的赞叹道:“真麒麟儿啊。”小说阅读_www.shuoshu8.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