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书吧 > 历史军事 > 我在大唐当画圣 > 第26章 抗旨(求鲜花求评价票)

第26章 抗旨(求鲜花求评价票)

推荐阅读: 情欲超市   小雄的故事   都市偷心龙爪手   少年啊宾全文   都市皇宫   我的美味儿媳   飘飘欲仙   极品儿媳妇   娇娇师娘(与爱同行)   玄幻风云之皇极惊世录   院长的儿媳   强势锁婚:墨少的独宠娇妻   毒医特工:邪君狂后   币魂   万界毒尊  

    “公子,这样做会不会有麻烦?”

    绿竹翁退下之后,公孙嫣然一脸担忧地对马良说道。

    在任何朝代抗旨不尊都是大罪,碰到残暴一点的皇帝甚至有被诛灭九族的风险。

    马良这么不给李世民面子,在公孙嫣然看来,却是有些鲁莽了。

    “嫣然放心,不会有事的。”

    马良笑着对公孙嫣然说道。

    他既然敢这么做,自然就是有底气的,首先他的神笔已经升级了,现在已经可以画出级强大生灵和物品,真有什么危险,他也一点也不惧。

    级神笔就能画出剑圣风清扬,级神笔画出来的强者有多强大?

    更何况神笔的灵力值上限已经达到了点,比之前翻了足足五倍,所以他有自信不会被任何势力欺辱。

    大不了舍弃长安的红颜阁,带着公孙嫣然离开长安,他要是报复起来,这个世界上没有任何势力能够承受得了。

    除了自身的实力过硬心里有底气之外,当今皇帝李世民的性情也是他敢这么做的一个原因。

    如果是现在的皇帝是隋炀帝杨广,或者是大唐开国皇帝李渊的话,马良还会顾忌一二,但是李世民的话,就不需要如此了。

    总体来说,李世民确实是一位有iog襟的千古明君,能够有容人之量,不会因为马良拒绝入朝为官就因此迁怒与他。

    想那魏征在朝堂上屡次三番当着文武百官的面指责李世民的错误,一点颜面都没有给李世民留下。

    甚至多次让李世民在文武百官面前下不来台。

    可即便如此,李世民也没有把魏征撤职杀头,反而对他更加器重。

    这才留下了魏征直谏敢言的美名。

    如果不是李世民有容人之量,是个仁慈的君王,你魏征这样怒怼皇帝试试?

    早就把你大卸块五马分尸了,还有个毛的美名啊。

    李世民不是一个过河拆桥,只能共苦不能同甘的君主,那些跟随他打天下的老人,全部都是荣耀加身,只要不犯原则性错误,一般都能得到善终。

    所以,马良可以断定,即便自己拒绝了李世民的征召,他也绝对不会因为这件事就派兵来捉拿自己问罪。

    相对于公孙嫣然的担忧,被马良用神笔画出来的绿竹翁就没有那么多顾忌了。

    在他心中只忠于马良一人而已,只要马良下命令,就是天王老子他也敢动手打过去。

    既然马良下令要拒绝,那么绿竹翁直接就照办了。

    再次打开大门之后,绿竹翁沉着脸对那张公公说道:“我家公子不想做官,所以你把圣旨带回去吧。”

    说完也不等张公公回答,便直接退入府中,还把大门关上了。

    “你,你”

    苦等了许久的张公公气得话都说不清了,手指着红颜阁的大门浑身哆嗦,最后一咬牙,带着圣旨离开了红颜阁。

    他要去把这件事完完整整添油加醋地告诉李世民,让李世民来处罚红颜阁。

    半个小时之后,张公公愁眉苦脸地回到了皇宫,去御书房向李世民复旨。

    “你说什么?马良拒绝入朝为官?”

    正在御书房和房玄龄、长孙无忌等人商议事情的李世民听到张公公的汇报后立刻脸色一变,起身问道。

    “陛下您可得为奴婢做主啊,那红颜阁实在是太目中无人了,奴婢连大门都没有进去就被那守门的老头子赶回来了。”

    张公公一把鼻涕一把泪,哭得稀里哗啦,看上去委屈极了。

    这一刻他的心里是真的委屈,感觉到自己的内心受到了一万点暴击伤害。

    自从他成为李世民的贴身大管家之后,朝中文武百官哪个见到他不是客客气气恭敬有加。

    可是这次去了一趟红颜阁,不仅没有见到马良,甚至连红颜阁的大门都没有迈进去,就被绿竹翁一个看守大门的老头打发了回来,这对张公公来说,简直就是奇耻大辱啊。

    “这个马良,还真是大胆,一点面子也不给朕留啊!”

    大唐皇帝李世民沉着脸,长叹一口气道。

    “陛下,自古以来的贤才都不是省油的灯,马良公子性情倨傲不愿入仕途也并非奇事。”

    房玄龄起身安慰道。

    “唉,朕何尝不知啊,可是这样一位大才不能为朝廷效力,是天下万民的损失啊。”

    李世民遗憾地说道。

    作为一个熟读史书,立志要做一个千古明君的李世民,当然知道有本事的人都是高傲的,不可能因为你一个召唤就屁颠屁颠地赶过来效命。

    能这样做的都是些才华有限的小人物罢了。

    如那兴周百年的姜子牙,开汉四百年的张子房,可不是自己傻傻地送上门去毛遂自荐。

    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

    君择臣,臣亦择君。

    如果得不到这些贤才的认可,他们是不会出仕为君王效命的。

    要不然怎么会有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刘备三顾茅庐的典故呢?

    、、

    、